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

时间:2023-04-20 06:0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古人谈论节俗,总关乎伦理道德,无不强调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达弃恶扬善,激浊扬清,如西汉贾山在《至言》中说:“风行俗成,万事之奠定。”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而多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信仰

古时人们生产与生活都要顺应天道,人们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和四季更替,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设置的黄历与自然规律完全协调一致。四时节俗都是以黄历为时间界定,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人生智慧是“天人感应”。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与天合德,正如《易书》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人们获得一年丰收的喜悦后,首先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不会忘记有功于人间的诸多神明,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他.古诗中描述了“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祝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诗〉)。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 描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细致的描述了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燃灯庆贺.

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夜“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而成为历朝历代的一大盛事。

中秋成为节日,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礼记.祭法》中记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对像。上古时代即有“华夏祭月”,在周代时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动.

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拜月渐成规模,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后来这个节日一直盛行。收起回覆八月十五,此时月色皎洁,月像既圆且亮,正如唐代刘禹锡描写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二、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恩

华夏礼仪极重祭祀,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诚敬。《礼记.祭统》记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传统祭祀文化重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其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说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 可见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马迁也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提示人们: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

新年祭祖、清明扫墓,都体现着对人伦的重视,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

《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 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到祭礼对民风民德的重要影响. 华夏祭礼的要义在于“诚”与“敬”,关键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内心真正具有诚意和敬意.行事之时,要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古代祭祀内容极为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对像。

三、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6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淡化、西方节日之所以日益流行的原因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对于过传统节日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减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生活发展了。但是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其中包含的各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

按除夕习俗,家人外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乡,阖家团圆.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思亲怀乡,写下了“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平实的诗句,道出了除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在“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的中秋节,人们与亲朋好友相聚,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宋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写的“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表达出人们对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传统节日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感,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节纪念楚国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节操。很多的节俗活动,都是倡导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其中又常常包含着人们对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愿望.

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祈禳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53c19e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