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中小学生在身体早熟的同时,心理也趋于早熟,不同渠道信息的输入和刺激,使他们更早地融入到社会中。而经验的不足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使中小学生在现实面前,往往会更多地表现出心理上的困惑和自卑现象。具体分析大体由以下原因形成: 1.人际交往受挫 (1)因个人生理缺陷受挫 有些学生因先天有生理缺陷,这也是个人内在的、客观的、长期的、稳定的诱因。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外,学生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比较,校园里有着众多学习优秀的学生,这时有些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再加上身高、相貌等这些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生理上的弱势,无形中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交活动,逐渐形成了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行为特点。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外部环境和世界有一种不安全感,长期下来,会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 (2)因强烈刺激受挫 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产生强烈的刺激,导致交往挫折感的发生,从而产生自卑情绪。如友情受挫后,有自卑感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和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以致丧失与其他同学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更有甚者将会失去继续学习、继续生活的信念和勇气。 (3)因贫困而受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可避免地侵入校园。从学生上学的交通工具、穿戴、零用钱、学习用具的不同到父母的工作、住房好坏的差别都反映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生活贫困的学生有时会受到家庭富裕学生的讥讽和嘲笑,这让贫困生在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不由产生自卑心理。有些贫困的学生甚至不想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父母下岗,住的是十几平米的破房子,更不想让穿着破旧的父母到学校里来。 (4)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呵护 自尊心是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是使人自爱、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源泉。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极容易走向反面,导致自卑。一位学生如果因为某一方面的原因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斥责、同学的冷淡,就会有别人瞧不起自己的自卑感,责怪自己无能,也就会因此变得胆小和拘谨。 2.自我要求太高 每个人都有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而实际的自我又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是缺乏自信,自我认识不当,过低估计自己。当某种能力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自卑感就会产生,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3.家庭教育不当 (1)过多的批评指责 有的父母当孩子稍有失误,就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也不行”,缺乏正确引导与评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意识。 (2)不恰当的对比 有些家长经常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使孩子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和崩溃,自卑心理的产生。 (3)过高的要求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如考试必须得双百分,在班级要占前三名等。由于孩子心理年龄和各方面能力有限,常常难以达到父母的高要求,因而时常受到父母的否定。 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而屡遭失败,就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长此以往,容易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形成自信心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使孩子由经常失败、经常自我怀疑走向自卑。 (4)包办代替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也包办,那也包办,使孩子体验不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缺乏表现自己的机会,造成自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7e720bab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