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李学勤《失落的文明》第一章 历史理论杂谈 十一节) 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李学勤《失落的文明》第一章 历史理论杂谈 十一节) 《世本?作篇》云:“大挠作甲子。”这是说,“甲子”即干支,是大挠创造的。据宋衷注,大挠是黄帝的史官,所以《作篇》认为干支始于黄帝时代。现代学术界大都不相信黄帝、大挠是实有的人物,《世本》的记载一般认为是一种传说。 1898年下半年起,河南安阳殷墟不断发现甲骨文。甲骨里面有一种是干支表,内容是以“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开始的六行。有的刻得很工整,是当时人检查计算时使用的;有的则较潦草凌乱,可能是作练习刻字用的。在天津的博物馆里,还收藏有殷墟的玉质干支表残片。这些文物证明,商工肯定已经有六十干支了。 从甲骨文看,商代使用干支,主要用以纪日。从甲子日到癸酉日十天为一旬,从甲子日到癸亥日是六旬。与此有关,商王多有日名,如上甲、太乙之类,名甲就在甲日受祭,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夏代的王,据文献记载也有用日名的,如胤甲、孔甲、履癸(桀),因此,在夏代很可能就已经存在干支了。 用干支纪日已如上述,那末用干支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传统的意见以为是在新莽或东汉时期。但过去也有不同的说法。据《隋书?律历志》引《竹书纪年》:“尧元年景子。”《竹书纪年》是战国中叶魏国人编的史书。书中原文是“尧元年丙子”,《隋书》因避唐朝的讳而将“丙子”改为“景子”,因为唐高祖的父亲名昞,凡昞音的字皆改为景。这说明战国时已有干支纪年。不过由于《竹书纪年》久已散佚,这条证据受到学者怀疑。如清代的朱右曾便认为到新莽时期才有甲子纪年。他怀疑《竹书纪年》“丙子”两字是整理这部书的西晋学者擅自增加的。朱右曾的这一看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可信的。 近年出土文物,为我们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不止一种包括有干支纪年表。如一种帛书的表中,排列着六行干支,计六十组。第五行第一组为“甲辰”,第二组左边写着“今皇帝十一年”,右边写着干支“乙巳”。据上下文,知“今皇帝”即汉高祖。而汉高组十一年(前196),正好是乙巳年。这与《史记》年表《集解》所说完全一致。 帛书称汉高祖为“今皇帝”,无疑是汉高祖时的写本。汉高祖在位只有十二年,他死于十二年四月。因此这件帛书最大可能是汉高祖十一年时写成的。由此可见,西汉初已经有干支纪年,而这种纪年法的起源一定更早。所以《竹书纪年》中关于战国中叶已有干支纪年的记载应当时可信的。 大家都知道,甲子年是鼠年,生于甲子年或共它地支为子的年的人都属鼠。鼠是十二生肖之一。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这个风俗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 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认为始于东汉。他的根据是:东汉时王充《论衡?物势篇》中有十二生肖,与后世流行的说法一样。在赵翼以前,宋代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曾举出《诗经?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为例证,认为诗句中有以千为马的含意,从而认为先秦已有生肖;清人万希槐在《困学纪闻集证》中又补充了一些例证。但他们的理由都不够充分,不足以确证生肖的起源比东汉更早。 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竹简约一千二百支,里面有两种《日书》,是占卜时日吉凶等等的所谓“数术”的迷信书。整理时分别称为《日书》甲种和乙种。《日书》甲种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内容是占卜盗者的相貌特征等,其中提到了十二生肖,如:“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如此等等。现将《盗者》中所提到的十二地支和与之相对应的生肖列表如左,右面则列出《论衡》以来的说法,以资对照。 子 鼠 鼠 丑 牛 牛 寅 虎 虎 卯 兔 兔 辰 ?(原文脱漏) 龙 巳 虫 蛇 午 鹿 马 未 马 羊 申 环(猨) 猴 酉 水(雉) 鸡 戌 老羊 犬 亥 豕 豕 由上可知,两者虽有些出入,但大体上是近似的。 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可知《日书》甲种竹简的写成不会晚于这一年。再者,《日书》的内容有的可追溯到战国时的楚国,有的可追溯到秦国,而《盗者》这一章则很可能来自楚人。因此,十二生肖的说法大约在战国时就已存在。 一九八四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4897f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