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typography)在中西方有趣的转移

时间:2023-01-02 17:20: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活字印刷术(typography)在中西方间有趣的转移

活字印刷术(typography)在中西方间有趣的转移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2009 徐睿



在人类活动的演化过程中,印刷传播是继口头传播和手写传播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从全球范围看,印刷传播同现代历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中国虽然早在唐代就已经发明印刷术,但是,直至明清之际现代生产关系初露萌芽时,印刷传播才出现活跃的迹象,尤其是在亚品战争后随着现代文明的浪潮带着血腥气息汹涌而来是,印刷传播才日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形态。就世界文明的摇篮——欧洲来说,印刷传播大约始于15世纪后半叶,大致相当于现代历史的车轮启动之际。

而反观中国,我们不能忘记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伟大功绩。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他比欧洲最先用活字印《圣经》的古登堡John Gutenberg, 1397?~1468要早四百年。可是,古代中国并没有因为这长达四个世纪的领先而进一步占领世界文明的巅峰,反倒是“落后”的欧洲进一步利用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思想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哲学的巨大变革。活字印刷术,如跷跷板一般促使了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如杠杆一般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正如希罗Hero早在希腊罗马时期就发明了蒸汽机,却未能像后来瓦特一样引起一场扭转乾坤的工业革命一样。期间除了个人的天赋与才能,更有所谓的社会历史条件作为支撑。本文就将通过相关史料,分析活字印刷术在中西方间的有趣而又必然的转移。

一、历史背景

以大历史的眼光看,印刷术绝非一项偶然的技术发明,而是社会运动的结果与时代精神的结晶。

(一)欧洲

印刷术在德国诞生的时间恰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期间。可以说,文艺复兴为印刷术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氛围,宗教改革更是为它开辟出一篇广阔的生长沃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活字印刷术首先出现在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德意志,而非文艺复兴的大本营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正在慢慢走向隐退,万象更新的文明即将崛起。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指挥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在这样一个呼唤理性、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的年代,中世纪的一切,包括它的制度、宗教、经济、思想、社会、文学艺术等均遭到挑战,它所确立的权威和标准受到了蔑视。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现代精神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形成。在政治领域,封建格局为中央集权所取代,现代概念的国家终于呈现出雏形;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商业贸易和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中世纪的封建生产方式遭到淘汰;在社会领域,新兴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上升力量;在文化艺术领域,人文学科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人、人性和人的生活的描写和颂扬成为文学的主旋律。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渴望知识、渴望科学、渴望寻求真理的热情极度高涨。以研究文艺复兴而著称的瑞士历史学者雅各布·布克拉特说过,书籍和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最感兴趣的两样东西”。这种对书籍弥漫神光的浓厚兴趣,无疑是刺激印刷术普及的一大因素。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徐睿 - 1 - 20105月)


活字印刷术(typography)在中西方间有趣的转移

而印刷术真正诞生的温床——宗教改革,同样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宗旨在破除罗马叫停对人们精神的专横统治,把宗教的权威从罗马转向《圣经》。为此,每个人就需要直接阅读《圣经》,这种需求极大刺激了印刷术的出现,或者说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是势在必行。正如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写道的,“印刷史的上帝的信息跑到了每家每户的厨房桌上,而且用的是一种人人都明白的预言。上帝的信息既然如此唾手可得,基督徒就不再需要各界神职人员为他们诠释教义了。

所以,印刷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之下,在德国诞生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传遍整个西方世界:1466年传入罗马,1473年传入匈牙利,1476年传入英国,1502年传入美洲新大陆。正如项翔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写道的:“这是一个商业传播与文化传播并举的过程,来自德国的手工匠以其令人惊异和敬佩的商业进取心和冒险精神,提携着简单的设备在欧洲大陆游牧般地四处谋生。就是这一小群人把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记忆”

(二)中国

关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始于1041~1048年(庆历年间)。我国宋朝的平民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关于毕昇的发明,根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是利用已经被火烧硬的胶泥活字印,一个一个排列在铁框里印书,虽然原始简单,而与现代通行签字排印原理基本相同。与古登堡的技术流传整个欧洲不同,毕昇的发明并没有引起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甚至主流史书上根本没有他的名字。这完全不同于欧洲,怀特比喻说,印刷机可以打开一扇欧洲文化多年来一直想叩响的门。当这扇门终于打开时,整个欧洲文化便蜂拥而入。但在遥远的中国,这扇门并没有被毕昇的活字叩响,而是给了他一声微弱的回声算作回应。

不过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并没有就此停止。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锡活字等在接下来的一段历史间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过居于主导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根据《中国活字印刷术》上的资料介绍,“中国图书产量在清初以前尚居世界之首,因此可以说在图书数量上,雕版印刷亦能满足要求,活字印刷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在这其中,除却一些技术、经济的原因,政府的不重视是活字印刷术最终并没有取代雕版印刷的一个主要原因。

1041年以及其后的几年,宋朝正面对着来自周边的一系列战乱,并即将迎来王安石大规模经济改革的浪潮。文化领域,尤其是印刷领域这样一个尚存与作坊式作业的手工业的一个小发明,并不能掀起一场关于知识批量复制的风暴。因此,随后的几百年,虽然活字印刷继续流传并扩大了影响范围,但是主要的功用仍然是印刷家族家谱和书院书目。尚且保存下来的家谱,据考证,多由木活字印刷,此外,还在江南一带形成了以做谱为职业的谱匠。

二、文字与思维方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可以说都曾经存在着活字印刷术可以生长的土壤。而在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以后,实际上也就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进而影响了一定地域一定人群的思维方式。就想媒介生态学创始人尼尔·波兹曼在其经典之作《童年的消逝》论述道:

在印刷激发起作家日益强烈且无须掩饰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它也在读者中创造出类似的态度。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一切人际交流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甚至练阅读所采用的也是口语模式,一个读者大声朗读,其他人随后跟上。但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周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鼓励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映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16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

这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被忽略的小细节,那便是由印刷术主导的中西方的阅读习惯。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徐睿 - 2 - 20105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4e9538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