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老子社会管理的重要原则

时间:2023-03-16 05:27: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争——老子社会管理的重要原则

作者:唐春林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30

:老子,楚国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他作过周室的守藏室之吏。今所传之书《老子》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老子思想核心是”,他的社会思想也依据遵循的原则展开,他主无为而治。结合《老子》一书,本文主要探讨老子的社会管理的原则——不争,结合相关的柔弱等内容谈谈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 圣人 不争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他的社会思想建立在的基础之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里,老子表明对水近乎道的推崇,也表明他不争的社会管理的重要原则。

一、不争的背景与内容

到底什么是不争呢?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二曰:,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兼有不争和居下的意思。老子进一步指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长。然而老子的不争是否表明因不堪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无欲无求,安静等死呢?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老子 不争什么?

关于这点,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身与祸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见,老子劝诫世人不争虚名与财物,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不要贪求那些危害身体生命的东西,则有利于社会管理。所以说不争是老子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

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不争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可以知道老子劝圣人治理社会,不争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眼前看得到的利益享,而注重饱腹这些实际的根本的东西。可见,老子不是主张不争即抛弃所有欲望,包括满足基本甚本生理需要,使社会上的人饱腹”,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恰恰该是圣人应的东西。 二、不争的缘由

老子为什么要倡导不争?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各诸侯国为达到各自的目的,而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争夺。为达目的,采取最激烈的手段就是战争。老子:“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革是不吉祥的东西,众人都厌恶它,所以有之人不使用它。老子还说:“一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可见,为达到目的,“是一种手段,而老子并不赞同这种手段,他劝诫带兵打仗的人应依”;采取的手段,会有恶报。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长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可知,“不争可以是一种天地与圣人的境界。不争”,不为自己争,不为自己去占有,反而成就了自己。我认为老子所讲的不争”,即使不强求。圣人治世,对待百姓,不应该采取过激的形式,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应该兼容并包,但圣人有其坚守的东西,不必表现出来,不争

老子在社会管理上,明确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果真无欲无求了吗?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以常人所欲为欲,他不追求难得的货物珍宝。老子又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也。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退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圣人要在上面管理人民,必须先用言辞表示谦下;要在前面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放在人民后。这样,“圣人在上面管理而人民不感到沉重的压,在前面领导而人民不感到是受驱使。所以天下乐于推戴这样的圣人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与人争利,所以谁也不能和他争。我认为老子的思想被后世管理者借鉴是有理由的,“圣人是老子理想的执政者。从这可以看出,老子把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让圣人奉行的不争最后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不争的意义

老子认为圣人之治的原则是不争,圣人也应该让百姓不争,智者无法争。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祸,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有人认为:“为要使农民长安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他和儒家的意见完全是一致的,而且原则同是主张愚民政策。……不过他虽然认为这是统治农民的最根本的方法,但若统治者对他们无限制的剥削,致他们无法生活下去,那么不能言语的奴隶也会怠工,农民们虽然无知无欲’,也会为其自身的生存而起来反抗。”[1]圣人应该要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要,需要使百姓不争”,智者也不敢”,不能”,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体现道的思想,达到圣人之治的目的,可知不争不是什么愚民政策。 关于圣人与百姓在不争原则下的关系,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有人对此看法是:“老子竭力主张绝圣弃智的政治哲学’,一切放任,一切无为为生活样式,故老子的人生哲学就是劝人知足’,奉行不争主义的消极的人生哲学。”[2]我认为,老子主张奉行不争来管理社会,圣人也不敢放纵自己与民有争,使圣人与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皆放弃贪欲,不能说是消极。因为它不是盲目的知足,这样一个圣人不与民争,民也不争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那个时代,老子对于该不该争的根源,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呢?老子的不争就真的是让社会上的人只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无欲无求吗?恐怕不尽如此。奉行不争”,尤其对最激烈的形——战争,是否老子就一味消极厌战呢?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子对最激烈的形式——战争的态度,不是消极反战,消极应战,是积极备战,只是反对先发动战争,而一旦被迫交战,他就实行早已想好的作战策略,争取胜利,对失败,当然就没有老子消极反战的说法了。可以看出,老子不是什么都不争。如果真的什么都不争,又怎有五千言道德经流传呢?人首先是目的、有意识的高级动物,而老子在构造理想社会,制定社会管理原则不争,必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加之自身思想与阶级的限制,我认为应将应阐述为有争而无有争

有争而无有争是一种境界。通常人言境界,常会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语,所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里第一境界将人与社会都要进行积累,具备的前提;第二境界,讲的就是”,进行一番社会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的环节;第三境界,讲的就是无有争”,会治理要有不能更改碰触的东西,是不容讨论的部分,如对生命的尊崇,对价值的追求。 死不同于生,但无却未必不是有,这就是自然的大化,就是道。白居易在《读老子》中说:“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在老子道的思想上来理解他的不争”,不争未必不是”,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人,在任何时候要保全有争”,必须反本守住无有争”;而视名利如浮云的人,只须守住内心的无所。社会上有争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每个人,都该守住内心的无有争

参考文献:

[1]吕振羽,《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月第1 [2]胡小静,《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月第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721c6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