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含义及其变化动因 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开放的扩大、收入分配政策的变革,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力之下,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起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总体上已呈现“丁字”型的“断裂”结构,即上层阶层占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在阶层结构的人口分布上,呈现典型的“倒丁字”型的结构,即绝大多数人处在社会的中下层。在阶层结构的具体特点方面主要呈现出:“结构化”、“再生产”、“碎片化”等趋势,且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一个不断壮大、负责任的中产阶层。这样的阶层结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社会的政治信任感、政治认同感、政治归属感,引发了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富裕阶层的集体“无安全感”、不同阶层的教育失衡,并加剧了阶层固化,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族矛盾,阶层之间和阶层内部的多元由于缺乏正确、有效充分、负责任的沟通进一步加深了普遍的社会隔膜。本文将简单阐述阶层在当下中国的合适定义和当前阶层变化动因。 关键词:阶层 阶级 政治 市场 “阶层”与“阶级”紧密相连,古代社会中的“阶级”,指的是社会上人为划分且真实存在并为大众深悉、认同的身份等级。与之对应的是天然的政治、经济等地位的不平等。在古代中国,“阶级”一方面指的是官位俸禄的等级,另一方面也指社会伦理制度中的“礼”所规定的等级秩序。《新书·阶级》中说:“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等级分明。” “老百姓”被通称为“庶民”。“士”处于“大夫”和“庶民”之间。在西方社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行会师傅、陪臣、农奴、帮工等。 现代社会中的多数信奉民主、平等的国家已无古代时的等级秩序,但由于天然或者非天然种种因素,实际上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层级划分,在层级分化巨大的时期,在革命学说者的眼里,层级强化为阶级。对阶级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历史现象均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每个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即阶级基础来说明”。[1]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真正动力。从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阶级对立变得简单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敌对的阶级。在两个阶级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19世纪以及随后的时期,马克思的学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夺取政权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就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特殊年代里的政治态度和经济地位进行了比较科学细致的分析。为当时的革命解决了路线问题,即“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2]的问题。在革命的各个时期,共产党都坚持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处理敌我关系,不论是内战时期还是联合抗日时期,清晰的阶级分析都在最大程度帮助我党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上所以,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f2623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