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方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锡。 2、作者、作品简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刘锡的陋室吧! 说到刘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点拨:刘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3、多媒体显示: 刘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4、口述:刘锡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刘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锡被贬至安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写了一幅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教学活动2 二、以多种方式熟读,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 齐读 (2) 听范读 (3)再齐读 (4)跟读录音 (5)请学生在书上找出重点字词,书上没有的自己写在书下角并补上注释。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的解释。 (2)小组合作,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活动3 三、 赏课文、研读课文 提问: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 (4)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对偶、起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5)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 )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说明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调素琴、阅金经。看出主人兴趣优雅) (9)作者的“德”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10)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教学活动4 四、 悟读课文 1、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 2、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教学活动5 五、 总结全文,结束学习 1、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从而来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2、总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锡的精神境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0dc2e6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