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身势语对比研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身势语对比研究 作者:邹维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3期 摘要:身势语又称“体态语”,是指有声语言外的眼神、表情、手势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即非语言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等,它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态势。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下,就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本研究从跨文化交际目的出发,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进而对中日身势语的对比作了详细介绍,论述了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其实研究身势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得理解和运用它,以求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身势语;中日对比;跨文化交际;体态语 身势语是指语言或非语言交际中具有交际意义的身势动作。如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思想感情,它的交际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了解和探索关于身势语的一些由来和发展。通过进一步分析身势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求它更能突出在交际中的地位。我们可以只通过身体的姿势,手势,或者是面部表情等身势语来传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伴随着这些身势说出内心那刻的感受,或激动,或悔恨,或气愤等的一些话语。值得注意的是,所说的话和当时的身势语一定要一致,否则将令对方迷惑,误解或者是使谈话没有任何意义。人的姿势、态度等身势语传递了更多被掩饰的信息。由于后天习得的许多形体语言具有可控性,因此,一个人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从而显得平静和克制,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紧张和急切的迹象正从他的身体姿势中泄露出来。不同国度的姿势是有差异的。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幅松松散散的样子,而在中国,人们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际交往中举止得当才会显出对别人的尊重 汉语身势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我们汉语的身势语也极为丰富。 1)词,如哭、笑、指、趴、跪、昂首、举足、颤抖、作揖、鞠躬,俯、仰、挥、托、回头回首,等等; 2)惯用语如咬耳朵、哭鼻子、千瞪眼,拍胸脯、挑大姆指、吹胡子瞪眼、皮笑肉不笑、 摆架子、出洋相,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成语。汉语中的身势语与成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由于许多身势语广为运用而逐渐演变为成语。换言之,汉民族用于传情达意的身势动作在成语中有着广泛的分布与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集中以成语形式表现身势的同语为例,简要分析汉语身势语的某些特点以及身势语与成语关系。在论述汉语身势语的某些特点之前,以描述身势动作的方法为原则,可以把汉语身势语分为三类: 直接描述,即指明身体部位的动作或状态。如闭目塞听、目不交睫、掩鼻而过、抚躬自问、口沫横飞、点头称是,等等; 间接描述,即不指明身体部位的动作或状态。如心神不安、丑态百出、惊恐万状、凶相毕露、落落大方、得意忘形、忧心忡仲、和颜悦色、六神无主,等等; 借物描述,即借助其他事物(包括动物、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的特点来描述人的体态特征或进行比喻。如抱头鼠窜、呆若木鸡,摇尾乞怜、狼吞虎咽、动如脱兔、如坐针毡、奴颜蝉膝、冷若冰霜、暴跳如雷、目光如豆、暗送秋波,等等 日语身势语 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是缺乏表情的。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日本人不是笑容 可掬,就是表现出完全赞同对方的神情。其实在表情上,日本人也分“建前”和“本音”。 在日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谦虚。日本人不仅是在向对方问候和致敬时要低头或鞠躬,就是在打电话时,尽管看不见对方也是边说边点头哈腰。在用语言向对方表示感谢或者歉意时,同时伴随礼仪性的动作对于日本人来说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也是日本人在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肢体语言。听别人谈话时,日本人如果不及时表示,对方就会产生反感情绪。不仅在一对一的会话中,就是作为一名听众使用它也能够起到督促或鼓励对方把话继续讲下去的作用。在日本被理解为发困的意思。但是在中国,这一动作则表示开动脑筋或者感到紧张的意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做鬼脸,但是对于日本人而言则是掩饰难为情、掩盖失败、解嘲或者是在背后嗤笑别人的动作。在汉语中是害羞或者急躁的表现,而对于日本人来说则表示害羞、爱上别人或者内心感到高兴或者吃惊。 比较中日两国,会发现日本的身势语要比中国的身势语多得多。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两国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除此之外,中日两国还有一些相同的身势语, 但是这些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日语学习者而言,更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像学习语言知识一样学习它掌握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b30b9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