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文化资料

时间:2022-10-01 23:07:4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儒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思想为核心学派。

自汉武帝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到清王朝的覆灭,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核心的价值系统。

今天儒家文化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还在深刻影响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大变革时代,诸侯争霸,同时期也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为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公元前551928日―公元前479411日),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今天在北京孔庙还有一块大匾,写着“万世师表”。

孔子的学生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包括颜回、子路、曾子等等品德高尚、具备杰出才能的人才。

孔子还整理删定了一批古代的文献,流传成为后世的经典。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后世称之为五经。 孔庙

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不断,中国各王朝的政府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纪念祭祀孔子。其中位于山东省曲阜的孔庙和北京孔庙最有名,此外在旧时各州县府道均建有文庙祭祀孔子。

孔子的语录被学生纪录下来,汇集成为《论语》,其中包括今天被大家广为传颂,见诸日常语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


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有人归纳为四书五经、五经/六经、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形成解释经典著作的词典。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易》、《诗》、《书》、《礼》、《乐》、《春秋》谓之“六经”,但是《乐》很早就已经失传,所以又称为“五经”。这五本著作之所以地位崇高还因为他们是孔子亲手整理勘定的。

南宋大儒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是最为简明扼要的儒家核心著作,被人们称为《四书》。

儒家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儒学发端于孔子,经过孟子、荀子等的大力发展,形成了先秦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正统思想;经历宋朝程朱理学、宋朝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心学不断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经影响了我们2500多年。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个人修养等方面。 一、道德价值

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渊》)。这就表明,“仁爱”是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争取个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孝”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孝”也是区别于东亚儒家文化和西方欧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身求道,舍生取义。

在当今社会中,崇尚个性和自由,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还需要坚持不放松“信”与“义”。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人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倡导。批判的继承其思想,对于个人德行修养有其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个人修养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这是他对自己学习、思考、实践历程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岁“志于学”开始,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

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实事求是;后世的宋明理学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实践。强调只有经过实践、能过贯彻执行的认识才是真知的观点。

上个世纪有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本名陶文濬,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强调行(实践)的重要性。这显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c7ff8f6edb6f1afe001f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