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基础学后感 《人类学基础》这本书由于它的初衷是向各个学习阶段具有自学能力的人介绍人类学,以期望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所以作者下笔时选择多讲些白话和习语,通过引用几句大众所知的国学隽语和中国历史,帮助生活在中文语境下的人们理解西方学科和学者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这本普及人文知识的书籍,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学。书本提及了人类学的分科,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同时也涉及到了人类学的不同研究领域,例如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法律人类学。可以说是从不同的层次比较全面的向读者展示了一门学科。但是作者用语并不生硬,不是简简单单地罗列术语、概念,反而像是用言谈的口吻在诉说,却又不乏专业性。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杂多,由于对象的繁杂,它多多少少与其他的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彼此影响。例如,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启发变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或者角度。 在各个章节中,作者穿插地转述了多位人类学家的理论,涉及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莫斯的"礼物"一说、列维-施特劳斯的人类学宏观概括等等。作者把人类学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深入乡间实在体会他者文明获取第一手资料,另一类则梳理汗牛充栋的一手资料,进行地域性或更加宏观的理论概括。 这本书突出了一个概念"文化互为主体性"。这个概念隐含着一个观点即是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平等性。这个平等性在人类学的发展史上可谓来之不易。书中提及,华勒斯坦的《开放社会科学》的观点,西方社会科学的兴起与西方民族国家的内外事务的专业化有关。人类学就是伴随着欧洲的世界性扩张而产生的。在走出欧洲的过程中,欧洲人以自我的视角看待他者(其他文明),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其中大多算是审判。通过我与他的对比,他们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和文明进化论的观点。如同中国古代中原人把周围的其他民族视为蛮夷戎狄。这种文化等级进化论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把自己看过未来的契机,把他者看做过去的遗留。近代人类学的另一个观点是传播论的观点。19世纪后期,伴随着世界的混乱和欧洲内部的矛盾,不少学者对欧洲文明的自信产生了怀疑。传播论虽然也是一种文化等级主义,但是,它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的边缘文化,文化不断退化。直到现代人类学研究才基本走出文化等级观的桎梏,像马林诺夫斯基、布朗、葛兰言、莫斯等人类学学家从各个视角出发,开创了现在人类学方法论。 文化互为主体性,要求人类学家出离自身。作者不单单只做第二手的介绍,在第七章,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自己深入法国乡村实地进行人类学探究的过程和心得。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法国圣安德烈山乡村的生活状态,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活画,在文字中体会异域的文化。有了这种共鸣之后,接着分析文化习惯背后的更加基础的东西,对其进行反观自照,把法国乡村生活中的信仰、习俗与中国南部农村的生活经纬进行了对比和解剖。自己践行出离自身的使命,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fb9a155a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