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唐诗中的情感密码 作者:邓红梅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9期 [摘 要] 本人旨在通过对部分唐诗内涵的分析,阐述唐诗在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地位以及深入国人骨髓的文化元素,大力弘扬唐诗的传承和教育。 [关键词] 唐诗;情感;传承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隋朝虽统一了中国,但天下并不太平,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彻底催毁了这短暂的朝代,人民盼望的统一祥和的太平盛世——唐代出现在历史的呼唤中,同时也催生了唐诗这一伟大的文学形式。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诗人们借助诗歌手段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或思情浓郁,或激情昂扬,或忧愁难耐,或人生旷达。纵观清康熙44年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奉敕编纂的900卷49403首《全唐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60余人,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今天,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的诗歌总能安放颗颗赤子心,一定能传递浓浓的中华情。 在穿越千年之后,今天的现代人依然能够从这些荡气回肠的诗词中寻找到情感的共鸣。是什么让中国人独特的情感一脉相承,历经千年而不绝?究竟在这些诗歌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密码呢? 一、思乡怀人情最深 在唐诗中有大量的诗歌其实就是表达凡夫俗子的平常情感的,人人都有家,人人都有至亲至爱之人,思念家乡、亲人就成了唐诗中重要的情愫。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据说在新加坡,孟郊的这首诗被评为流传最广的古诗。这首诗说出了古今无数儿女心中的话——感谢母亲,孩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你看,诗里描写的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白发苍苍的母亲在灯下给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虽然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但那个母亲总觉得孩子远行去应该多带一些,怕他很迟才回来,所以,她缝了好多,而每一件衣服每一道针线都缝得那样的密,那样的牢。当然,母亲的心里希望孩子早些回家。儿子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父母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而孩子报答父母又是多少呢?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说明了父母抚养子女之日长,而子女赡养父母之日短。因此孟郊感到,自己的感激母亲之心,正像小草感激太阳在春天带给的温暖,不过像萤火一样微不足道啊!朴素母爱,人伦大爱,从古至今感动依然。 二、依恋告白情最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4474abfab069dc502201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