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妈妈” 作者:陈云娇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21年第09期 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广为流传,我被她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深深折服。在困难面前,她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用坚定的信念筑起了大山孩子的希望。每次观看她的事迹,我都情不自禁留下感动的眼泪,流泪的同时脑海里浮现出另一个身影。同样是瘦弱的身躯,同样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只身一人来到偏远的卜拉(彝族支系)小寨,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就是我曾经的同事——被我们亲切地唤为“老妈妈”的李玉梅老师。李玉梅老师的名字里也包含着一个“梅”字,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87年12月,初中毕业的李玉梅带着一个简单的行囊,背负着教书育人的梦想踏上了教师之旅。初到咪垤克小学时,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简陋:陈旧的石头房、破烂的课桌椅,村支书用几块木板刷上黑漆便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块小黑板。教室旁有一间更为简陋的小屋,屋中仅有的一张小床和一张课桌,这就是她唯一的容身之所。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还是被这眼前的场景吓到了。年少的她也有过不眠不休的思想抗争,但为了托起乡村的一丝希望,她终于留了下来……村子里只有她一名老师,共18名学生,由于学生年龄有差距,所以开设了一、三年级复式班。 刚开始教书时困难重重,卜拉小寨的人们讲的是卜拉话,身为彝族的她很难听懂当地的语言,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她跟着学生慢慢学习卜拉话。当村民观念落后,娃娃们不喜欢读书,不愿待在教室里,她就不厌其烦地去山间地头把玩耍的孩子们一一找回。每次回家,她都会从家里带来好吃的、好玩的送给孩子们,在她的细心呵护下,孩子们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位平易近人的老师,再也没有逃课出去玩耍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李老师病倒了,乖巧的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她生病不来读书,教室里依旧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突然,一声声熟悉的声音传到了她的耳里,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好像是锅盖响动的声音,刚开始李老师以为是幻听,直到在迷糊间听到有学生呼唤她:“李老师,李老师,我们给你煮了鸡蛋饭。”当孩子们把饭端到她面前,用关心的目光看着她吃下喷香的米饭时,她紧紧地与孩子们相拥而泣。正因为她的辛苦付出,才换来孩子们真挚的回报。 洼垤乡地处偏远,受到地形的影响,整个乡十年九旱,咪垤克更是如此,李老师每次挑水都要到2公里以外的大山里。有好幾次,当上完课的李老师挑着笨重的铁桶去挑水时,那里的水已被赶早的村民取干,每每这时就得去更远的山沟里寻水,来回一趟要花费一两个小时。记得有一次,刚爬到大山腰上,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来袭,瘦弱的李老师连人带桶摔倒在路上,等跌跌撞撞回到学校,早已全身湿透,她坐在床上放声大哭,“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路,正值青春年华,也可以去城市里闯荡,享受世界的美好……”抱怨过后,她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脸,心里如触电般,她想:“不行,为了这群大山里的孩子,再苦再累也得坚持下去。”正因为有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在咪垤克、河租垤一带,李老师一待便是七年,这七年间孩子们的成绩由原来的排名倒数跃升至全乡同年级(十多个班级)的前三名。 1994年,由于工作需要,李老师被调到了洼垤小学,经人介绍嫁给了当时在洼垤村社作裁缝的小伙,之后生下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儿。虽然已为人母,但她仍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中,这让丈夫难以理解,致使夫妻双方婚姻破裂,她便独自一人抚养女儿,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艰辛和苦楚。当女儿无人照料时,是身边的同事帮忙照料,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多少个夜晚她不得不背着女儿辅导学生,乖巧的女儿总是紧靠在妈妈的背上,听着妈妈给哥哥姐姐们讲解练习。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幼小的女儿在书桌旁的小床上沉沉入睡,而她依旧在灰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正因为有她辛勤的付出,所教班级成绩总能名列全乡前茅。 2012年,我与她在洼垤小学相遇,这时她的女儿已在玉溪师院附中读高中,孤身一人的她时常和我们几个单身的年轻女老师们玩在一起。她像妈妈一样,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她总能施以援手;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她总是耐心指导;每逢周末,喜欢赖床的我们总是被她呼唤起来吃早餐。她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我们几个都喜欢窝在她的身边唤她“老妈妈”,并不是因为她年纪大,而是她资历深厚、阅历丰富。在学生心中,她同样扮演了妈妈的角色,和她在一起的几年里,我亲眼见证了她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呵护。学校里有这样一对兄妹,父母生他们时已经六十多岁,家庭也比较困难,最不幸的是,兄妹俩智力都比较低下,生活难以自理。李老师从没嫌弃过他们。每个星期,她总会把俩兄妹叫到家里,为他们洗澡更衣,同时也准备丰盛的晚餐让他们改善生活,她把女儿的衣服都送给了妹妹,也为哥哥添置了不少新衣,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兄妹俩得以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 2014年,李老师被调往它吉克小学,在那里,她又有了自己的“新家”和“新孩子”。它吉克小学也是卜拉学生居多的寄宿制村完小,由于之前在咪垤克小学已经学会了卜拉话,李老师在这里和孩子们的交流丝毫没有障碍。她的班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名叫晓婼,她的母亲患有暂时性精神分离症,在一次突发疾病过程中跳入水窖身亡,迫于生活的压力父亲外出打工,便把幼小的她寄养在亲戚家中,孩子越发孤独和自卑。刚到校园时,年幼的晓婼总是躲到被子里哭泣,每次听到那低低的抽泣声,李老师也跟着揪心,为了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她让孩子唤她“老师妈妈”,并时常把孩子拥入怀中,让孩子再次感受到妈妈怀抱的温暖。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李老师都给予了她最大的帮助。慢慢地孩子逐渐开朗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二年级下学期期末统测中,还取得了全乡同年级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五年过去了,如今晓婼已到洼垤小学就读五年级,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它吉克的“老师妈妈”,还时常写信问候她最敬爱的老师。 时间如白驹过隙,她已经在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了33个春秋。回顾往昔,这33年间,她送走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带回了一次次的荣誉。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提升自己的学历,勤奋苦读,学历提升至大专文凭。她教学上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所教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全乡前茅。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李老师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优秀教师”“县级语文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师”,10次获评“乡级优秀教师”。所获荣誉的背后便是李玉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如苔花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如牡丹一样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看似平凡的生活,却孕育着不平凡的伟大,张桂梅老师是我们时代的楷模,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榜样。李玉梅老师经常说:“自己没有什么能耐,就只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想,这恰恰是一个乡村教师真正的人格魅力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84bb24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