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一专题 第一板棵块吟诵青春 第二篇课文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李白在一千多年前满怀自信地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呐喊,激励了无数后来人。相信自己,相信明天,自强不息,生活自会给予厚报。作为新世纪青年,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又该如何充满自信,永葆青春呢?让我们学习朦胧诗人食指写于十年动乱中的代表作《相信未来》,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二、感知诵读体验 1、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设计说明:从导语到简介均紧紧扣住自信人生的主要教学目的,开宗明义,凸现培养学生的自信这一情感目标。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诵读鉴赏,把握主旨 a) 指名诵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传达了自己理解的感情? b) 合作讨论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说说你的理解和诗歌的精妙之处。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赏析示例: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设计说明:在品读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品味诗歌意象的生活内涵;但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学生的理解相近即可。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真正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搭建自由、宽松、尊重的对话平台。 5、组织朗诵,加深体验 设计说明: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三、拓展与练习 6、如果把第一节的三、四两句和第二节的三、四句对调,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认识诗歌意境的协调完整,为下一环节仿写诗歌做准备;又比较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和谐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1d40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