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

时间:2024-01-16 23:18: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设计

备课组:地理组 主备人:尹可翠 教务主任签名: 学科长签名:

一、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教学内容:黄河的治理

()、分析: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而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因此,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现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外流区的水文特征,黄河的治理,长江的开发利用。教学难点是建立科学的人地观,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三、教学目标及分析 ()、目标

(1) 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

(2) 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分析:能够说出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曲折东流渤海。

四、教学问题及分析

()、教学问题: 本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是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分析:引导同学们认真分析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五、信息技术使用条件:黄河流域图。 六、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流程:播放黄河录像→黄河的治理→能够说出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小结 ()问题及例题

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

设计意图:使同学了解黄河 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 师生活动:引导同学看中国地形图。

问题2: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设计意图:使同学了解 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 师生活动:引导同学阅读教材48页第一自然段。 问题3:黄河给我们带来什么灾害?

设计意图:使同学知道 黄河下游地区自古多泛滥。 师生活动:引导同学阅读教材48页第一自然段。 问题4:划分黄河上、中、下游是哪两个地方? 设计意图:使同学记住河口和孟津。

师生活动:指导同学看教材图2.32黄河水系图。 问题 5:黄河主要流经哪些地形区? 设计意图:使同学知道黄河主要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内蒙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

师生活动:指导仔细看中国地形图。

问题6: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同学了解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


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师生活动:指导同学阅读教材49页第二、三自然段。 问题7: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同学记住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体做法:植树种草,修筑梯田,打坝淤地。

师生活动:首先指导阅读教材49页第二、二自然段,然后各抒己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 ()、目标检测

1、黄河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 (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源头

2、黄河形成地上河的河段在 ( ) A、上游河段 B、中游河段 C、下游河段 D、黄土高原河段

3、黄河中游的河段的主要支流有 ( ) A、洮河和湟水 B、汾河和渭河 C、汉水和湟水 D、沅江和大渡河 ()、小结

问题8:说出黄河断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使同学了解黄河断流产生的原因是:有降水偏少、用水浪费及缺乏统一管理等,但是根本原因是流域用水量急剧增加。自这几年来对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实施科学调控,使黄河断流时间在去年大旱之年大大缩短。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黄河可望进一步缩短流时间,更不会成为季节河。

师生活动:让同学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配餐作业 A组:

1、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 A、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B、上游兴修大中型水库 C、下游加固大堤 D、中下游疏通河道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_____,呈巨大的几字形,注_____

3、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____有塞上江南的美称,_____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的地区之一。

B组:

1、能把黄河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的水利枢纽是 ( ) A、小浪底 B、三门峡 C、龙羊峡 D、青铜峡

2、同时跨黄河中游和下游的省、区有 ( ) A、内蒙古 B、山西 C、河南 D、山东 七、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394c2bed630b1c59eeb5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