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指的是哪里【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 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 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结束。持续36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中文名,东汉末年。时间,公元184年-公元220年。开始标志,黄巾起义。结束标志,曹丕篡汉。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于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 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州牧形成。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是造成地方豪强兴起的诱因之外。 刺史制度的变动。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因。刺史制度源自西汉武帝时期。本意是用等级低的官员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以达到制衡的目的。尽管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不过到了东汉灵帝时。他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于是。刺史成为地方的官员。从原本的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四级结构。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样的情况持续的结果。使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利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等于宣告东汉政府的实质统治力已经名存实亡。 割据情况。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 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著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崛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首先是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专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后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于保守多疑。宠信奸佞。 不过后来发生内斗情况。最终被曹操所分化击败。此外。民间出现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现的武装集团。例如张角领导的黄巾贼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另外还有一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割据势力。那就是张鲁在汉中地区领导的五斗米道教众。凉洲枹罕的宋建则自立为河首平汉王。 四个十年。180年各州的最高长官南阳太守袁术。 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189年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嘉德宫驾崩。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刘辩年幼不晓事。暂时由何太后临朝主政。皇权更加衰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44ba8a58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