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诗性建构

时间:2022-07-21 01:15: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梦想的诗性建构

作者:姚浩刚

来源:《歌海》2019年第02

绘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常被视为艺术家独有的表达语言,因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体现其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表达诉求。这与文字语言有着共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图形、黑白、色彩等元素的结合关系而形成的意象,对艺术家的心灵做出某种解读。因而画面中的这些元素便具有了诉说的语言特征,然而图形与文字两者无论在表述的思考或是解读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面看来似乎使人有种两者趋近的错觉,绘画者却常常竭力地避免作品需要文字的解说,而强调绘画本身的语言特征来表现自我的思想。因此我们是否能将这句话理解为:两者均是为读者(观者)建构了一种意象,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张卫东在文章《诗性概念的谱系》中有段话,在汉语学术界,这个概念被频繁使用,跟意境’‘境界’‘空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它隐含着一层意思:诗性意味着一个超出了具体可感的物质世界的空间、一个微妙又丰富的情感世界,乃至指向一个超凡脱俗的超验世界。这是在观看庞海燕的作品时的感受,体现了其思维形态中隐含的一种灵性。

十五、十六世纪的德国艺术家丢勒的经典名言:千真万确,艺术存在于自然中,因此谁把它从中取出,谁就拥有了艺术外部世界是艺术家获取创作动机和对象的源泉,然而照搬自然和生活却难以成就好的艺术作品,这其中有一个转换的过程,是艺术家观察与感受自然,从而认识自然及自我的过程。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认识,期间获得的观点又会改变绘画,如此循环的方式,始终贯穿于艺术家的创作与生活之中。庞海燕画中的题材均来自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无非是山、水、树、花卉和人物……而且在其数量众多的创作中,也难以找到明显的系列性作品,也许这正是由于她的闪烁不定的随意性特质所决定的,同样的这些日常的物象的组合也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观看这些熟悉的形象时却带来了迥异于自然的视觉感受。绘画是在画面中建构一种意境,而题材只是其中的某单个意象,艺术家将诸多无序元素编织在一起体现了其蕴含的整体视野,更确切的说是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精神内涵。

闪烁不定的随意性特质,造就了庞海燕对事物的敏感性,其思维轨迹犹如一张相互交织的网,将看似互不相干的现象汇集在一起,定格在她的画幅之中,因而画面的意象已超越了物象的自然面貌,更多地表现了其个人的体验。自然是种客观的存在,艺术家从中选取的物象是由其观看的方式决定的,观看方式里融汇了作者的主观情思,画面中的客观物象因此而被作者赋予了感情。庞海燕在她的作品构思中体现出极强的主观性,将个人體验的美学因素转换成画面的意象,依循的并非是绘画的逻辑规则,而是心中对自然的诗性感悟。

《茶园》是庞海燕2017年的作品,创作动机来自于桂平西山的一次游玩经历。那天从山顶下来后在山脚边上游荡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处小茶园。当时天气阴凉潮湿,浓重的雾气给茶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她说,瞬间就觉得这个小茶园,极具灵秀的气息,脑中掠过是石涛描绘的黄山。西山是适合修身养性之地,时而在某僻静处还会碰到打坐冥想之人,也许这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4366e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