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篇

时间:2022-12-20 23:39: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下面是关于文化苦旅3篇的内容,欢送阅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一】

闲叙:昨天前脚刚将签名改成世人都派余秋雨的不是,其实人品和才情是该分开的。他的很多好句子,是惊心动魄的。〞今儿就将博客重新开张为读书博客。博客题目出自()萧统的《昭明文选序》,原文是历观文囿,泛览辞林〞。囿字似有些偏,我便自作主张改为苑字。本意是用来记载一些读书时零碎的思绪以及倾心的好句子,分为「摘」和「评」两个局部。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所处灰色时空里的一个惊叹号。尽管这里面有一些文史硬伤、生造词、欠斟酌等等小遗憾,总体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爱不释手。于是先从这本书开始我的征程——

「摘」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余秋雨《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 (1)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2)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作《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评」关于西施的传说,有两种传言采信最广,一是她和后来的陶朱公(即范)一起泛舟太湖,这种说法被一些人取笑为成人童话〞。而我也更倾心于另一种说法,即西施沉江。因为四大美女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被誉为沉鱼的西施最后沉江真正成了沉鱼〞,不失为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可是泛舟隐遁的传说却是更多人愿意相信的,就像西湖白蛇的传说中硬是加上许士林衣锦还乡救出了母亲,也许这些仁慈〞的画蛇添足〞让信善的人们更为心安。另外要提出的是,第一个主张泛舟太湖〞论的不是梁辰鱼,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梁只是将这个说法推上了高潮。 (1)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2)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3)“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二】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一本文化散文集。

他用脚步来寻找,中华文化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在西北高原上,寻访敦煌,寻访阳关,问候沙鸣山、月牙泉。他用心听历史的咒怨,听文化的唉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写了一本旅行考察记〞就事论事,见事论事,对中华文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所以他必须走到国外,换一种眼光,比照地看中国文化,他用纸笔将大家头脑中一个个物像清晰化、明朗化。他描写的不是景物,而是看到山水鸟鱼、亭台楼阁后心中的想法和被尘封无人问津的历史,可怜朱耷面临朱家王朝的最后覆没,只好先僧后道,清心寡欲孤苦一生隐没在山林中。这还不算,多么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号八大山人。说道对八大山人的了解,居然有人写国历史上八位潜迹山林的隐士,通诗文,有傲骨,姓名待考〞。不知朱耷看到会作何感想,他又能怎么想呢?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笑之哭之了也。

余秋雨就用这般手法将朱耷、苏东坡一干中国文人,写得淋漓尽致。他写得愁怅,我们读得也感慨。感慨老天怎么不给中国文人、不给中国文化一个时机呢?高窟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悲剧中一个错步上前的小丑,书上写道:一位年轻诗人说:那天黄昏,当国外冒险家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看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从伤口在滴血。〞王道士用莫高窟的大批文物、经卷换了外国人的银元,换来了现在敦煌学专家的屈辱。彼时,又仔细想想这种衰怨是毫无道理的。时机一直有,只是这人们太忙,忙于战争,战争将天柱山的居家感一扫而光。在面对苍翠山色的时候?站在山岔口余秋雨是否感到苍凉?在历史的舞台下,天柱山是否感到寂寞?白了发的苏州等候了千年,只好梳着一头白发,危严襟坐,而美名飘四洲西湖做着怎样的梦呢?狼山脚下骆宾王在思索着什么呢?客匆匆走过每家的门口,吴江船悄悄地驶过太湖,牌坊依然肃穆地立在雨中,白莲洞黑黝黝的洞口仿佛凝聚着宇宙,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乘舟远去了……故然,中国文化有诗、有词、有琴声、有宗教,但历史比它们苍凉,它早把这一切用战争和时间剥削殆尽。不能让可怜本已所剩无几的中国文化留下一点儿什么吗? 中国文化不仅需要辉煌,废墟也能将它点缀。

中国文化中废墟〞两字值得一提余秋雨在文中说: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诚恳坦然地成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假设要变大气,不能再把所有废墟驱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912058f3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