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复习备考点滴谈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能力不变。在备考中,我的做法是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握个性差异,增强应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下面就如何指导高三学生复习备考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认真研究考纲,落实知识要点 语文知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零碎、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漫无边际,摸不着头脑,但事实上,它有着自身的结构框架体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认真研究考纲中的隐含信息。考纲中不可能提出具体的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但是又给出了“指挥棒信号”。通过研究考纲,就可以明确哪些该花大力气,哪些不必花大力气,以减少低效劳动和无效劳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考纲中每——个知识点,把零碎的知识连成串,结成网,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如果浮光掠影,似是而非,平时昏昏,却希望考时昭昭,这是不可能的。下面以文学类阅读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1999年以前,《考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2001年的考纲却把它分成了两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变化不能忽视:“初步”二字取消,就意味着难度可能加大:测试点具体到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方面。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有针对性地加大难度。考生对“浯言”的理解一般没有误差,但对”形象”的理解却过于狭窄(以为就是人物形象)。因此我对这几个考点进行分类详解,使知识点落到实处。其实,“形象”是文学作品把握现实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美学手段,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负载着一定思想情感内容、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它包括人物形象、情景、氛围、自然风景和社会画卷。“表达技巧”主要指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思想情感的创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鉴赏的角度来讲,主要看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看表现手法是否有利于表现思想情感,是否能收到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等等。为了让学生具备相关知识,我用层层剥笋的方法,给学生分类详解。通过这种办法,使知识点落到实处,学生答题时就不会再漫无边际了。 二、建立”解题失误档案”, 训练对关键信息的敏感能力 语文复习教学,一般都强调以“练”为主线,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践中,我常常发现,许多学生解题时,屡犯同一种错误,尤其是中下水平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遗忘得太快。长此以往,吃“十堑”也难长“一智”。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帮助学生建立和利用好“解题失误档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的具体做法是,以语文知识点为纲,帮助学生编制一个“失误档案目录”,然后指导学生将每次解题中出现的失误,从众多的复习内容中提取出来,按目录归档。如“句意衔接”可以分下面几个目录:话题一致、主语一致、首尾相接、环境气氛一致、前后照应、结构一致、符合逻辑等等。学生把每次做错的题目按这几个类型分别进行归纳,这样既便于分类强化复习,又有利于重点攻坚,较好地克服了复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如果是由审题导致失误,则要求学生标明具体原因,以彻底消除解题环节上的失误。档案建立好后,要求学生经常翻阅,特别是新归档的内容。对已经牢固掌握了的内容,可及时加上注销符号。实践证明,这种扎扎实实打“歼灭战”的方法,可以训练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敏感能力,收效较好。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理论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重复尝试中,使失误逐渐减少而正确逐渐增多,最后达到完全掌握。帮助学生利用好“语文解题失误档案”,使“试误” 走上集约型的轨道,才能使学生具备敏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机地提高复习成效。 三、强化答题指导,把握答题技巧 语文总复习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迅速而准确地答题。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而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指点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找准答题的切入点,进入正确的解题思维领域。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所选材料多是思想内容深邃,语言有特色的散文,它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由于实际命题的限制,加上高考评分细则规定按要点给分,很难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去自由发挥。 在复习备考中,我除了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之外,还着重从技巧上指导他们答题。首先,注意由分值来推测答案给分点。因为主观性阅读题一般每2分分值对应一个给分点,如果分值超过了2分,就需要考生认真推测给分点的数目,以求答案要点完备无缺。其次,注意尽量从与原文相关的语句中摘取现成的答案,答题的三步曲是:截、改、写。“截”是指题日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学生只要把它截下来,按规定写进答案处就行了。“改”就是在找出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乎要求,或语句含有其它与题意无关的信息,需要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写”是指如果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这就需要通过全面理解上下文的语境领悟出答案。再次,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不怕多答,只怕少答,避免答案要点不全。因为在评分标准中,没有因为考生答题要点多余而被扣分的规定。所以,要求学生在字数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邑多地陈述自己的答案。学生掌握这些答题技巧之后,也就减少了—些不必要的丢分现象。 四、加强课外阅读,把握个性差异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们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不愿意去读那些对发展长期有效对考试不能立竽见影的课外书。而近年的高考命题却体现了这样一种倾向:“要让那些读书多、会读书的考生在高考中大大地占便宜。” 如果说,课内阅读是指点门户的话,课外阅读则是登堂入室。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课外阅读要有选择性。现今,图书市场分外活跃,难免鱼龙混珠,中学生难免沉迷于某些格调不高的书籍中,导致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予以引导。我认为,报刊杂志知识含量大,内容新,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最新信息,值得一读;科普读物知识日新月异,有助于学生科学头脑的培养,值得一读;人物传记中伟人的人格力量可以帮助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可或缺。使学生明确:流行的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应选择对自己有用的读物,不需赶时髦;名人的作品不一定是名作,如走红的歌星、影星的作品等。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随时随手做好摘抄笔记。 中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把握他们的个性,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阅读,既不能让他们完全自由式的爱读什么就读什么,也不能不管兴趣、爱好绝对命令性地作硬性规定。对基础扎实、各方面发展平衡的学生,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爱好方面再多读一些书,争取有新的超越: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有知识倾斜的学生,就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多阅读一些虽然感觉兴趣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读物,以弥补知识缺陷,争取全面发展。课外阅读不只是为了引用几句名言,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 五、加强作文的变式训练,增强应变能力 灵活地采取某些措施,加强作文的变式训练,才能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指望以撒大网捉小鱼的题海办法来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只会事倍功半;把所有可能考到的作文题目全都碰上,这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妙想。 中学生厌倦作文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根源恐怕与长期写单一形式的作文有关。我提倡学生写些“随笔”,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远离作假。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写上一两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周积累1000字以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12c59a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