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判案(1) 包拯判案说不完的包公故事,清正廉明的包大人垂范后人。但历史上的包公并 不如传说中那么神奇,他也有上当受骗之时。包拯的大名在民间流传甚广,平头百 姓大多喜欢这个包青天。其实,包拯在正史上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不过史家也指出 他性情刚直,嫉恶如仇。 古代清官的典型包拯 包拯(999 -1062),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安徽肥 东)人。他当过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故人称“包待制”、“包龙图”,民 间则呼其为“包公”、“包青天”。包拯是古代清官的典型和代表,后世有关包公 办案的各种故事、小说、戏曲层出不穷,延续至今。此图出自《历代名臣像解》。 巧断牛舌案 包拯是个大孝子。中进士后,朝廷任命他到建昌做县官,因父母年事已高,他 辞官不就。后来又让他当和州的税务主管,他老爹老妈恋恋不舍,希望儿子不要远 离家乡。包拯没当几天税务官便弃官回家,侍候双亲。父母去世后,包拯在他们坟 边筑庐守墓,迟迟不愿离去。家乡父老数次前来劝说,包拯才到天长县做了县官。 有一天,一个人来县府告状,说是他的牛给人割了舌头,不知道是谁干的。包拯心 想,肯定是仇家所为。就说:“看来这牛是活不长了,你且回家,宰了这头牛,把 牛肉卖了。”牛的主人只得回家,杀牛卖肉。没过多久,有人来县里告牛主私宰耕 牛。包拯大喝一声:“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告人私自宰牛?”那人大吃 一惊,稍加审讯,便不得不承认正是他割了牛舌。牛舌案使包拯声名大震。 宋代以儿童为主题的画作大量涌现 类似作品颇多,都是描绘当时的生活情景, 这种题材的画,大都传为宋人苏汉臣之作。 包拯判案(2) 阎王包老包拯在端州当知府时,政治清廉,深得人民拥护。端州出名砚,每年 要把端砚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前任知府借机大肆搜刮,超过朝廷应征数额的几十倍, 拿去贿赂朝中权贵,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搞得端州的百姓苦不堪言。包拯到任后, 命令制砚工每年做足上贡的数量后,便停止生产。从而杜绝了以端砚行贿的来源。 他本人在离任时,没有带走一块端砚。包拯当开封知府时,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 谁来说情也不行,贵戚宦官把老包视为掌管地狱的阎罗王。当时民间流传一句民谣 :“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按照旧例,讼诉双方不可直接到知府案前申诉,而 包拯大开正门,任人民诉冤,衙吏不得阻挠。当时不少官僚仗势侵占河边的公有土 地,建造私人花园,导致河道淤塞,包拯一怒之下,将这些私人花园全部毁掉。百 姓无不拍手称快,京师内连妇女儿童也都知道有个铁面无私的包公,贪官污吏不得 不有所收敛。 铡陈士美 此年画画的是著名的包公怒铡负心郎陈士美的故事。 包公上当 但是包拯也不像小说戏剧描写的那么神,他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有个人犯了 罪,按刑律,将受杖打惩罚。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接受了犯人贿赂,与犯人约定: “今天府尹审案时,肯定要我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大声呼冤自辩,我自有办法 为你分罪。”包拯一上堂,囚犯便照小吏的吩咐,拼命为自己分辩。这时,小吏摆 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大声呵斥:“别再多说了,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 包拯平时最看不惯官吏仗势欺负囚犯,怀疑小吏打算敲诈囚犯,叫人当场打了小吏 一顿,转而对囚犯宽大处理。不知道这正中了小吏的计谋。小吏利用包拯嫉恨官吏 苛刻的心理,达到索贿营私的目的,实在是狡猾透顶。包拯性格峭直,铁面无私, 他虽然官至高位,日常服饰饮食与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为了防止被人利用,与亲 戚故友断绝来往。他曾言:“我的子孙如有当官贪赃枉法的,生不可放归本家,死 不可葬于家族墓场,违背我意愿的,不是我的子孙。”他的故事后来经小说和戏剧 的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包公”便成了清官的代名词。清官备受百姓推崇的社会 是一个可悲的社会,因为这反衬出贪官之多。包青天的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深入 人心,也正反映出人们对清官的向往,对贪官的憎恨与无奈。 补衲图 (宋·刘松年绘) 〔杀婴之风〕 宋代福建路尤其是西部山区,出现杀婴成风的丑恶现象,其他地方如岳鄂地区、 江南东西路、淮南西路,甚至如两浙路的某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宋代不光 溺杀女婴,连许多男婴也不能幸免,有的地方一家仅留一子,其余哪怕九个全是男 婴也都不要;有的地区一般只养二男一女,其余则舍弃;有的地区男多杀男,女多 杀女。甚至一些士大夫家也不能免此恶俗。其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如丁税过重,贫 下户不堪重负;贫民迫于贫困,无法养育儿女;富室则恐怕诸子均分财产使其家失 去经济上的优势;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迫于人口过剩压力,出现了“多子固为人之 患”的思想。朝廷严禁杀婴,地方官员施以劝导和法禁的两手政策,官府也推行资 助产妇、给米助养及收养弃婴等慈善事业,但也只能奏效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消 除这种现象。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 下一章 回目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2af7a1b0717fd5360cdc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