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 ——从《孩子和蜗牛》说起 ——惠琴随笔 读过《孩子和蜗牛》这篇散文,我觉得文章短小却颇有意思。文中讲的是一位教师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发现一个小男孩画了三只蜗牛,有趣的是他画的蜗牛的眼睛又大又圆,还有很长的睫毛,一根一根长的很整齐,向上弯曲着。那位教师据以前的观察,认为蜗牛的眼睛是很小的。于是教师断定这个孩子肯定没有看到过真正的蜗牛,而孩子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见过啊!可我今天画的是蜗牛一家呀,妈妈背着孩子,不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怎么能看清楚路呢?蜗牛爸爸看着自己的孩子心里高兴,才把眼睛睁得很大。”读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不是孩子把蜗牛的眼睛画大了,而是蜗牛一家把眼睛睁大了!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充满灵气呀!而在当今教坛上,仍有不少教师不断地“规范”着孩子们那富有个性的想象,孩子们被调教得规规矩矩、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一个模子出来的复制品。他们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在陈旧教育观念绳索的捆束下,失去了翱翔的自由,渐渐地萎缩、退化,直至丧失功能。这不禁让我又想起曾在电视中看到一位少儿节目主持人问:“小猫为什么要洗脸?”一个孩子童趣十足地回答:“小猫用爪子洗脸是它没捉住老鼠害羞了。”这位主持人煞有介事地否定:“答得不对,小猫洗脸,是因为它的皮毛里有一种物质,被太阳一照就会……”如单从“知识”角度看,这些抽象“大道理”无疑是“科学”的,孩子们的回答是天真、可笑、不合“逻辑”的,然而又是充满想象、富有诗意和创造因素的。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该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4262c9a1c7aa00b52acb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