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以《青春有格》为例

时间:2022-08-30 07:1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以《青春有格》为例 丁亚敏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古代诗词,在增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以《青春有格》第一、投石问路的导入,调动学生主动性。 第二、字斟句酌的解释,培养学生认同感。第三、放眼全局的把握,引领学生正三观。第四、深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这几方面来开发利用古诗词的教学资源,真正把把课堂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古诗词、道德与法治课堂、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几千年来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情感认同等方面的集中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它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增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在七下道德法治的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一课为例,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恰当运用古典诗词来实现。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古代诗词,在增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一、投石问路的导入,调动学生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恰当、生动、直接的导入,在短时间内能最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春有格”P27“运用你的经验”中,田字格的书写,是引领和规范汉字初学者的模板,借用它来解读青春有格的“格”字,用“形”来解释“格”。接着“运用你的经验”中安排“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言有物而行有格也”以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三句熟悉的古诗词来解释什么是“格”的内涵,即指规格、规则、规范、规矩等,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的释义,进一步解读如何规范和引领青春,把握青春。原来平时只用在语文上的古诗词可以那么简短来解释我们道德专业术语,一下子拉近学生对于古诗词和道德与法治课程间的距离。 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内涵的深刻,陌生的熟悉,强烈地感染学生,平时的语文课堂上的古诗词有那么丰富的人生哲学,激发了学生用思想的高度再次去审度古诗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那刻就被点燃,从而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并在寻求和古诗词的再遇,期待探索下文。

第二、字斟句酌的解释,培养学生认同感。古诗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帮助我们借助古诗词意想理解道德法治中的道理。这些赋有哲学意义的道理,很抽象,如果只做理论分析,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所有借助古诗词丰富的形式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才能理解诗词所赋予的内涵。文中重要的古诗词,老师应该介绍相应的背景和每个字词的含义以及赋予的内涵。比如“行己有耻”是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关于“耻感文化”的典范:“行”是指做事或者行为的意思;“己”是自己的意思;“有耻”是认为可耻的意思。这话的内涵是:一个人做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行己有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思想精髓,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实践,有着丰富的实证资料。比如课文下面紧跟着朱熹“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和孟子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两位大师都围绕着孔子的“知耻”,“知耻”作为中国为人处世的底线,是法律之外的集体内控力。时代的发展,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依旧,我们青春有所不为,要有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和违法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样从字面理解到句子的内涵解释,从句子本身赋予的意思再上升社会文化赋予的内涵,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第三、放眼全局的把握,引领学生正三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全文有整体感,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积或者知识面的粗暴归类。所以教师应该放眼全局,抓住教学内容的主线,升华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思想教育的高度。如在“止于至善”部分教学中,“善”是这部分内容核心思想。“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与人为善、惩恶扬善、以和为贵、以善为美的“善”文化源远流长。接下来的教材出现三处古诗词,《大学》中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省气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三句都围绕


着“善文化”展开理解,从“止于至善”的理解到如何达到“止于至善”,即通过“明明德”和“亲民”两纲达到“止于至善”境界。最后用“八目”来理解“止于至善”。“八目”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核心是修身,而基础是格物。因此“八目”是对“三纲”之“明德”纲和“亲民”纲的进一步说明,最后达到的境界仍然是“止于至善”。这样复杂的背后,我们教师抓住教学主线——“善”,需要我们学生要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将学生的青春活力引向追求“至善”的正能量,用品格引导青春,引导学生追求青春的价值和意义,在青春的时光里做最好最美的自己。

第四、深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那些充满激情的古诗词,通过诵读是对艺术的再创造,这样的再创造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语言品质,更是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青春有格》的结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说明少年时中国未来和希望,歌颂蓬勃的少年,昭示少年追求自由和进步。在教师情景铺垫和渲染下,学生充满激情齐声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把课堂氛围推到高潮。浑厚饱满又稚嫩的的声音,体现了少年的活力,增强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让青春的激情和青春“有格”完美结合,奏响美妙的青春乐章。

浩瀚的古诗词俯拾皆是,我们要用心选择,用智梳理,用情感悟,在教学过程把课程资源中的古诗词充分利用起来。但不是简单的继承和阐述,而是对古诗词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要以积极的姿态吸收、整合与我们道德课程相一致的内容,并为我所用,并把课堂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古诗词所蕴含道德感召和情感,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扮演着道德教育的载体,让初中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诗词所传递的道德标准。



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9428e60f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