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暴力电影 文艺学 卢玮玮 12009325 暴力是电影在美学上的一个主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被动潜伏的还是主动积极的,每一次具有创意的行动的核心和本质都充满了暴力,即便它在遭到否定的时刻。电影就是一门和暴力紧密相连的艺术。 ——米歇尔·穆尔莱特 暴力,自电影诞生的那一刻便如影随形。在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发展史中,从美国第一部故事片《火车大劫案》(1903)追逐打斗的动作开始,到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1916)大场面的战争与斩首的场景;从阿瑟·佩恩、萨姆·佩金帕、马丁·斯科塞斯对黑帮英雄的刻画,到当代红火的奥利弗·斯通、吴宇森、北野武、昆廷·塔伦蒂诺等人的作品,我们看到,暴力在电影中的出现越来越频繁,表达手法越来越多样,血肉横飞、鲜血淋漓的景象时刻充塞着银幕。不可否认,暴力已成为现代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一大主题,吸引着观众纷纷涌进影院。 暴力存在的原因 为何人类对暴力一直有着如此偏执的喜好呢?在当今的大众文化语境下,暴力在文学、影视、网络游戏中的普遍甚至泛滥,究竟是出自何种原因? 一、生物学的解释 很多学者都认为,暴力是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天然本性。他们将那种反常的、不按社会规则行事的行为,如暴力、犯罪,称之为“反社会人格”。 生理体质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谢尔登,他提出身体类型与犯罪有关,在他研究过的罪犯中,体格健壮者占的比率特别高。 雄性激素说:人类的暴力举动还与内分泌激素息息相关。研究人员推测激素浓度可能促进体魄强壮,办事果断,这样的身体条件和气质使人们变得专横,进攻性强,不顾他人利益。 遗传基因说:美国学者梅纳切姆·艾默和耶特兹查克·伯曼在《染色体的偏差和犯罪》一书中报告说,他们通过实验是测试,发现暴力犯罪的男犯人中,具有XYY染色体的是正常男性中具有这种染色体的四倍多。多出的男性染色体可能使人更具有攻击性,容易犯暴力罪。 二、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缺陷说: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认为,特殊的童年生活会给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及情感受挫,容易产生越轨及犯罪行为。 挫折侵犯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从他的“本我”、“超我”理论出发,指出暴力犯罪这种异常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超我的发展不完善造成的。 性格偏差说:美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认为,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越轨甚至犯罪。性格内向的人好静且控制能力较强,不容易越轨。 三、社会学的解释 社会发展论:正如恩格斯所言:“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暴力不仅是维持统治体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取得统治权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采取暴力行动来作为反抗的原因所在。 攻击天性论:攻击性本能在其受到威胁或残害时,能够自然爆发。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中的攻击欲只有通过旁观暴力打斗、激烈对抗等途径得以发泄。 1 男性气质论:在现实生活中,暴力的实施者多为男性,欣赏者也以男性居多。其原因是男性体内的确存在一种“男性荷尔蒙”的化学物质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攻击性外,主要还因为在男权文化主导的传统社会里,暴力彰显着男性的“强悍”与“力量”。 社会学习说:暴力行为是从家庭、社会上学习的。一个来自使用暴力或表现出其他反社会行为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暴力与电影的亲密关系 一、电影的视觉本性 电影作为一门叙事艺术,它是通过使用特殊的光学工具——摄影机,来再现一个现实的世界。视觉就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电影是以直观的视觉为基础来呈现故事的,这些视觉元素才是电影叙事中的主导因素。而在这些视觉因素之中,运动无疑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首选。 对于电影制作者和观众来说,由于运动和动作是暴力打斗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使得暴力动作特别适宜在电影中展现。无论是《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战场上扣动扳机疯狂扫射的两军混战大全,还是吴宇森《英雄本色》小马哥手握双枪优美的腾空飞扑特写,这些运动的再现无疑会牵动观众的眼球,让观众感觉到器官的紧张和无以名状的兴奋,无形中把握了电影运动的视觉本性,给予了观众最直接的视觉感官刺激,这也是动作密集的黑帮片、警匪片、战争片、武侠片票房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 二、心理宣泄的本能需要 暴力电影为何能吸引观众?暴力电影中包括这样一种快感:“本我”冲破“自我”的管束,使人类内心最原始的侵犯性生物本能得以发泄与满足。就深层心理而言,暴力电影同时满足了观众观影时意识到的自身的安全感(快乐原则)及对他人的侵犯欲(死亡原则),使人的生命原动力中这两种最基本的能量得以释放和宣泄,从而体验到日常生活难以感觉的巨大心灵震撼,获得一种异常的审美快感。 三 替代移情的审美需求 电影是社会、时代的缩影,直接反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投射着人们的精神与梦想。法国电影美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更是把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研究观众观看电影时的深层心理结构,分析电影与梦的关系。他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众的欲望,因而影片结构应简洁反映无意识欲望的结构。在麦茨看来,电影观众深层心理结构首先表现在“入片状态”。所谓“入片状态”,就是由于电影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潜藏的种种无意识欲望,从文艺审美的角度来看就是观看影片给观众造成的一种投射于移情作用。暴力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在开始时隐而不发,总是在经历了诸多委屈百般欺凌以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大打出手,这种故事情节的设计无疑让观众多了一份亲切与熟悉,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因而也很容易接受影片中人物的暴力行为,并在暴力打斗中一解自己生活中的压抑和不满。在香港电影《英雄本色》里,玩世不恭、潇洒不羁的黑帮杀手小马哥披着风衣,快意恩仇,无视现实规则而以内心行为规则实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梦想,从而成为人们的向往对象。 消费时代的暴力电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马尔罗就已经提醒人们:“必须永不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电影制作必须依赖的高技术、高成本和多种专业人员协作的事实,使得它不能不具有工业的性质,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观众的喜爱与资金的回收。电影的商业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依从于观众的喜好,迎合观众的心理,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其结果就是,作为人类永远感兴趣的话题——色情和暴力成为电影的重要卖点,也成了吸引观众屡试不爽的法宝。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94450a6c85ec3a87c2c5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