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舍之死”再探究 作者:于静静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8期 摘 要:老舍一生创作了无数的小说、散文和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著名作家。“老舍之死”的真相是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选择自沉,其中原因繁芜错杂。关于老舍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对外跟谁都合得来,对内清白不容玷污,只要被触犯底线,会豁出命去抗争;他对整个社会感到绝望而失去了生的希望等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些只能是猜测。“老舍之死”始终是历史谜团,作者生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能在相关人士的口述中寻找答案。本文试图从作家性格、社会时代和家庭生活三个方面概括其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老舍;老舍之死;口述 (一)作家性格方面 老舍是一个中庸、平和的人,虽然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讨厌敷衍和维持,但在现实生活中,老舍本人就是这种性格的人。老舍曾当过八年文联主席,他能自如的和各种人打交道,正是由于这种性格,但这种性格最终给他带来的是无穷的麻烦和痛苦。 老舍的性格不是单一化的,他看似和什么人在什么场合都能应付,有圆滑的一面,但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掉老舍的性格还有其他侧面,如刚直。老舍在《何容何许人也》中提到,“他的‘古道’使他柔顺象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象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被打时候老舍的反应:别人说他拿稿子卖美金,老舍说“我不但卖了美金,还卖了英镑,那是解放前。但那时我就靠这个吃饭!”;红卫兵斗他,“老舍目光中充满了愤怒,挺直脖子,发出撕人心肺的呼喊:‘你们让我说什么?’随着吼叫声,他突然猛一转身,将手中的木牌砸在刚才对他又压又打的女卫兵头上”......[1] (二)社会时代方面 老舍小时候家境贫寒,长大后的愿望是希望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作品中涉及到很多的人与事也表达了他的理想追求。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他的理想,老舍是激动的,准备将自己都奉献给这个国家和社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打算写三个长篇,一个是自己的自传;二是八大胡同的妓女们;三是清朝是怎样在吃喝玩乐中丢失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可回国后,一篇也没写,只写了些戏剧、散文。自己旧社会的写作风格和个性都放弃了,也牺牲了自己的爱好、时间和精力而出现在各种场合。可能这就是人们讲的有新旧两个老舍原因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舍在建国后很多文字都流露出一种激情四射的政治热情,《庆祝“七一”》的太平歌词中言简意赅的写道“共产党教咱看到青天!/一口气说不尽党的好处,/人民心里有试金的砖,/今天都爱共产党,/都因为党的恩情重如山!/党的生日全国欢喜,/共产党,毛主席,万岁,万万岁!”[2]老舍自己也谈到过是毛主席给了他新的文艺生命,自己要从头开始做新人。1950年10月1日是老舍回国后的第一个国庆,他在《写于一九五零年十月一日》中提到:“我恢复了写家的尊严,可以抬着头走路了,可以自由的走路了。”“从前,社会与我的中间隔着一堵高墙。现在,社会上的一切都是我写作的源泉。”[3]抒发了老舍自己在新社会获得了写作自由的欣喜之情。老舍从由内而外热爱这个新的国家和社会,他积极配合新中国的需要,“十七年”中经历了很多,贡献了很多,但最后换来的却是毒打,“文革”期间将自己定为资产阶级作家。 傅光明在搜集到的资料[4]中提到,老舍反右斗争中就曾是批判重点,材料都已经印出,但因旧市委包庇,又把老舍勾掉了。“反右”开始后,老舍的心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既有《猫城记》的“前科”,又有《茶馆》的“现行”。《龙须沟》《西望长安》《全家福》《红大院》等剧本都被指斥为“话剧大毒瘤”,《茶馆》更是“为封建主义唱挽歌,为旧社会招魂。”所以老舍避免不了要挨批斗。 当老舍踉跄着走向太平湖的时候,或许会像王利发一样发出血泪的控诉:我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情,为什么不让我活?自己追求了一生的理想,最后却是这样糟糕。老舍感到绝望,他可以忍受生活的磨难、可遭受穷困、饥饿的折磨,但不能接受的是委屈,特别是他所热爱的祖国给他的委屈。 茅盾在1978年老舍骨灰安放仪式的悼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老舍先生是拥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刚开始,就写信给伟大领袖毛主席表示拥护。但是由于卖国贼林彪和叛徒江青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摧残和打击广大文艺工作者,老舍先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被迫害致死。”这[5]也算是为老舍主持了公道。 (三)家庭生活方面 人生处处是围城,老舍的婚姻生活也可能存在着不幸福的因素。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遭毒打后,老舍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这也许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浩然说:“在我通知胡絜青老舍自杀的消息时,她反应很冷淡,‘她说死就死了呗’。”[6]浩然在1998年接受陈徒手采访时说:“第二天一早到老舍家造反,我们这个组织也去了,贴大字报。有人议论说,听说老舍家里吵架。早上打电话问,家里人说,老舍一早就出去上班了,可是下午和晚上都没有看到他。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说太平湖上捞上一个尸首,是老舍。我派柯兴等人去了,并给老舍家里打电话,胡絜青说‘人都死了,你们处理吧。’舒已也说‘我们也不知怎么办’”;傅光明采访到的一位打捞老舍尸体的巡警,说老舍的尸体打捞上来后,胡絜青刚开始还流眼泪,后来就一副公事公辦的样子了。据此说法,老舍当时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幸福。老舍与赵清阁的纠缠也一直是学界讳莫如深的话题,这或许是导致老舍家庭不幸福的其中一个原因。但胡絜青、舒乙等却另有说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舍投湖的地点也不是没有缘由的。舒乙在偶然一次翻阅老北京地图时,“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共有十间大北房。她老人家是1942年夏天在这里去世的。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亲爱的老母了。”[7]我也认同这个推论,老舍在《正红旗下》《我的母亲》多个作品中提到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老舍在为人方面很大程度上受了母亲的影响。 就一般而言,老舍的死是绝望的自杀,但也包含着反抗的成分。两千年前,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两千年后,老舍亦是投湖而死,两位大作家自杀的原因何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历史现场是无法还原的,历史的叙述者与历史的记录者之间,也存在着历史的“真空”。“老舍之死”是一个历史谜团,虽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但没有历史主义的求实精神是不行的,想一探究竟的读者亦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其中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傅光明.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334 [2]老舍.老舍文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285 [3]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423 [4]1967年编印的《1949年-1966年北京市文联大事记》第21页 [5]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M].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7),9 [6]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M].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7),118 [7]舒乙.我的父亲老舍[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2),158 作者简介 于静静(1995-),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56af8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