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枝独秀到百花争妍——新中国的日汉双语辞书出版事业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由一枝独秀到百花争妍 --新中国的日汉双语辞书出版事业 尹学义 一 新中国成立已达半个世纪,新中国第一部《日汉辞典》出版也已40年了。回顾新中国日汉双语辞书出版的历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虽然历程坎坷,却也是数量由少到多,质量由低到高,品种由仅仅一部单一的《日汉辞典》发展到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语文辞典、综合辞典、百科辞典、专科辞典、特种辞典、汉日辞典等门类齐全、大中小型配套的一个庞大的日汉汉日辞书的大家族。在这4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2年的过程中,发展的非凡速度不能不令人惊异与兴奋。 二 新中国的第一部日汉辞典诞生于1959年10月的大庆日子里。由50年代出版社规划、时代出版社出版,后由商务印书馆继续重印的这部辞典真正是历尽了艰辛(尹学义等,"历尽心血架金桥",《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正是此书给新中国的日本语教育和日汉辞书的编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在语言翻译和外事交往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刘德有同志所说,"凡是我国学习日语的人和以日语为工具的人,无不从中得到好处。"(刘德有,"介绍《日汉大辞典》",转引自《机工书讯》1991年第5期。)本书的主编陈涛先生也被誉为"中国日汉辞书编写的最高权威","中国的日汉辞书编写第一人"。长期以来,《日汉辞典》是我国日语教育和日语学习的惟一工具。其印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大,意义之深远,完全超出编者及出版者的预料。它既开创了新中国日汉双语辞书出版的先河,又是我国直至1968年为止惟一的日汉双语辞典。20年间共印发了30余万部发行范围涉及世界各国,日、美、俄各大图书馆争相收藏。 今天,这一现象已经根本改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日汉汉日辞典已达数百部。加上日英汉、英日汉等多语辞典,其数量就更多了。现在,日汉双语辞书已从50年代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了百花争妍的大好局面。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品种多样化。辞书是人们学习和检索的基本工具,由于使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辞书的品种必须多样化。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共出版日汉汉日双语辞书约300种,其中语言辞书和综合性辞书起着核心和指导性的作用,但其数量较小,约占总数的1/5。大部分日汉辞书都是应用型的百科或专科辞书。我国的各专业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日汉专科辞书,由基础的数、理、化学科到核技术、原子能类的高尖端技术,由工业机械到汽车拖拉机,由基础电工、电子学到家用电器,由基础化工到塑料、日用品,由轻工、纺织到农业、养蚕,由民用词语到军用词语,由地名、人名到新闻用语等无不有日汉双语辞典和词汇出版。辞书已由学院式的、单纯的语言载体发展到为社会服务,为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为基础学科和尖端科学服务,这是我们见到的现代日汉辞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2.编写工作科学化。现代日汉辞书的编写工作已由个人的经验行为过渡到理论指导下的科研行为。辞书编纂曾是个人的行为,双语辞书自然也不例外。在辞书理论尚不够发展,或曰尚不甚被重视的昨天,日汉辞书的编写仅是个人或数人的行为,是他(们)按一定的目的和自己的意愿、按既定方针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和一定的条件下编纂的成果,其中多带有个人的成分和片面性的色彩。而在语言学与辞书学理论,特别是双语词典学理论蓬勃发展的今天,再想单靠个人经验来编写,显然是不够的。今天的双语辞典编纂工作无论是宏观上的设计、规划,还是微观上的安排,都已成为在理论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能动的行为了。我们从已出版的各种辞书学理论专著和论文集中便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特点。 3.辞书内容中国化。日汉双语辞书的编写由主要是模仿、翻译日本的日语单语辞典走上了独立设计、编写适合中国人使用的日汉双语辞书的道路。编写双语辞典选择一本或几本母语辞典作为蓝本是可以的,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在辞书编写的起步阶段是可行的。但我们过去所编日汉双语辞典大多是按选定的蓝本进行逐义项的翻译,这样就不可能充分地考虑我国读者的实际需要。这种"拿来主义"在辞书种类有限、可参考和可使用的资料不多的情况下还勉强说得过去,因为无论编者还是读者,要求都还很受局限。而在今天,资料浩如烟海,编者、读者要求高了、广了,再用简单的"拿来主义"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了,因而必须走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路子。 4.辞书出版系列化。日汉双语辞书的编写和出版已由单卷的、孤立的、零散无序的状态走上了有周密规划的、系列化成套书的道路。成套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根据读者对象的不同,而制订出不同的编纂目的。著名的辞典学家兹古斯塔曾指出:"......每一本辞典,即使是最一般的辞典,都追求一定的目的或一组目的。"兹古斯塔,1983,《词典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我们的辞典编纂者从科研和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编写了不少大型日汉双语辞书。它们收词量大、释义详尽、例证丰富,推动了语言学、语言教学和社会生活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从满足日语学习者解决在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遇到的理解、用词、翻译中的困难出发,编写了大量的规模小、篇幅小的学习型日汉辞典,它们精选常用词语,概括释义,举例精当,符合了学习者的需求。 80年代,商务印书馆在继续编辑出版日汉语文工具书的同时,还出版了多种日汉双语词汇,也出版了人名、地名等专科日汉双语辞书,使日汉双语辞书的品种走向了多样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日本小学馆合作,出版了宋文军先生主编的《现代日汉大词典》。这是我国首部与国外合作出版的大型日汉双语辞典,收词11万条,全书约近900万字,其丰富的内容和选词、释义的强烈时代气息,使该辞典在读者中享有很高威信,是日语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老牌的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率先走上了出版多品种、系列化日汉辞书的道路。 近年来,其他许多出版社在日汉双语系列辞书的出版方面也做出了成绩,使我们日语工作者和学习者获益匪浅。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在规划出版语文系列套书《日汉大辞典》、《新版日汉辞典》和《日汉小辞典》的同时,还出版了大量的专科、百科以及特种辞书,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系列。据我不完全统计,有《日汉机电工程词典》、《速查日汉辞典》、《日语外来语大词典》、《日汉科技词典》、《日汉农业机械词典》、《日汉汽车拖拉机词典》、《日汉泵词汇》、《日汉锻压技术词汇》、《日语词组与句型手册》、《日语会话常用词语用例辞典》、《中日两用日汉双解同形异义日语汉字词典》等等。这些辞书给日语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帮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少品种向港、台地区转让了版权。近来,该社又规划了中型汉日词典,将使其套书更加完善。作为一个工业类的专业出版社,出版这些日汉辞书,无论编辑工作还是校对工作方面遇到的困难都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们努力克服困难,做得很出色。 进入90年代后,北京大学出版社也成功配套地规划了日语系列辞书。整套书有《现代汉日辞海》、《日汉汉日双向辞典》、《最新高级日汉辞典》、《最新精选日汉辞典》、《实用日汉辞典》、《日语学习例解活用辞典》、《最新日语外来语分类辞典》、《袖珍日汉科技新词典》等等。这些辞书特色是"新",不仅内容新,就连编排、体例也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发行量大,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日汉汉日双向辞典》正在修订,我们祝愿他们拿出质量更高的日汉双语辞书来。 综观以上各社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强有力的领导、高瞻远瞩的选题规划、一流的作者队伍、称职的编印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是日汉双语辞书以及各类书籍出版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 5.专科辞书质量提高较快。对于广大日语学习者来说,学习日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以日语为专业,进行日本语言文字研究的人,毕竟仅占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是以日语作为工具,为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服务,因而很需要各专科的日汉双语辞书和百科辞书。近年来,我国各专业出版社和百年老社商务印书馆都出版了大量的专科类双语或多语辞典。其中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日英汉土木建筑词典》(高履泰主编)曾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 近年来日汉双语专科辞典编写的质量越来越好。它们已由单纯的模仿、翻译,发展到自己收集词汇、自己设定体例、自己编写的阶段。辞书的编著者都注意了汉语科技名词规范化、统一化的问题。凡是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科技名词的学科,日汉双语辞书中的汉语科技名词都向其靠拢。 6.汉日双语辞书有待加强。除日本爱知大学编纂的《中日大辞典》之外,我们见到的现代大型汉日辞书就数角川书店的《汉日大辞典》了,此书已由北大出版社引进,改名为《现代汉日辞海》,分上、下两册,共达4*$300页,约近2*$000万字,其规划之大名不虚传。该书内容丰富,收词涉及现代汉语的方方面面,对我国日语工作者和语文工作者都有参考价值。国内出版的大型汉日语言辞书首推尚永清先生主持编写的《新汉日辞典》。这本书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主要蓝本,其规模及编写水平都处于国内已出版的汉日辞典的领先地位。其他中小型规模的有商务、辽宁、外研、哈尔滨等出版的十余种。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汉日科技大辞典》所收学科范围甚广,对科技工作者、日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 从总体来看,汉日双语辞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编写水平上来说都较日汉双语辞书逊色。不仅日语如此,就是其他语种也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它已引起了辞书界的重视。北京双语辞典研究中心决定今年下半年召开专门的学术研讨会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企盼着这一现状能有根本转变。 上面简要地回顾了新中国50年来日汉双语辞书出版的概况。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在日汉双语辞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21世纪,我们更加充满信心。我们要进一步运用现代化编写手段,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语料库,开展多媒体辞书的研究,做好外向型的汉日辞书编写规划,全面提高编写和出版质量,用更大的成绩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74e310844769eae009ed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