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著名诗人,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宝石的红星》及《艾青选集》等。 本文最初发表于1984年1月21日版的《光明日报》,是一篇典型的文化名人缅怀纪念文化名人的作品,属于人物品藻一类的传记小品。作者通过与著名画家白石老人的交往结下的忘年之交的回忆,以平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白石老人。齐白石是我国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著名画家,按一般人的理解,这是一个大人物,但在作家的笔下,白石老人却全然没了艺术大师的架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小老头而已。这实际上也是传记小品一类文章的特点。所以本文虽然没有传记的翔实,也缺乏自传的直接,也没有回忆录的清晰,但往往通过一鳞半爪便可知传主的某个侧面,通过三言两语往往也能深刻的抓住性格特征和精神品格。作者通过撷取传主白石老人生平中的二三事,讲述了对传主的一点点认识,把一位艺术大师的精神、性格、品性等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此文属于回忆性质的,作者讲述的却类似于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轶事,在回忆中又时不时掺杂些与大师交往时的无言的感奋以及对斯人已逝的丝丝落寞,不但使本文显得可读性很强,而且情感也十分真实。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能使读者看到白石老人的个性,还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能让读者从一件小事中去感悟一个世界。这也是读者普遍对此类传记作品什么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本文的描写对象又是白石老人这样在一个领域十分有建树的艺术大师,作者本身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毕竟,无论是谁,对于名人,总会有那么一丝好奇之心的存在。 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对于读者来说,既能更为充分的理解传主,而且还能领悟作者为人为文的真谛。文中很多地方用简略的语言写到了白石老人在艺术上的造诣,但对作者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造诣来表现老人的个性及精神世界,使读者对这位艺术大师能够有所认识。有时在这样的叙述中却也能显示出作者本人的品性,如文中写到有学生提出要把白石老人的工资停掉。作者说:“这样的老画家,每月来一次画一张画,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国民党来,也没有饿死,共产党来,怎么能把他饿死呢?”这几句话十分平实,但却充分显示了作者尊重艺术尊重白石老人的态度。 本文在细节上的描写十分出色,而一些细节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更增添了本文的魅力。比如文中写到白石老人非常在意别人是否欣赏和尊重自己,有两处细节就写得十分有意思。一处写到作者曾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艾青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另一处写到白石老人的学生李可染:多年来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某次,李可染陪同艾青去看望白石老人。他见到李可染忽然问:“你贵姓?”李可染马上知道他不高兴了,就说:“我最近忙,没有来看老师。”他转身对艾青说:“艾青先生,解放初期,承蒙不弃,以为我是能画几笔的„„”李可染马上说:“艾先生最近出国,没有来看老师。”他才平息了怨怒。这两处细节,虽然着墨不多,但老人那种天真坦率又带着几分执拗与孩子气的性格却展露无遗。其实类似这样的细节文中还比比皆是,也正是这样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使读者了解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艺术大师,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令读者高山仰止的伟大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eeeb7f81c758f5f61f67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