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

时间:2023-01-24 10:2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

浅谈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开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进城浪潮不断掀起,但是由于社会根源的存在,城镇居民或多或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偏见,时常会有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屡遭歧视的新闻报道,农民工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对农工的偏见的原因、影响及提出相应措施,提倡人人平等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人们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偏见与歧视的原因 〔一〕社会根源。

1、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

许多事物开展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因素,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城镇居民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承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这使得城镇居民在城市化中的地位高于外来农民工。因此,有钱有势的人们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特权合理化,缺乏理性的认识,对农民工对城市建立作出的宏大奉献不予以感谢,反而使许多地位相对低下的农民工默默忍受着不公平的待遇,面对极高的恩格尔系数,在偌大的城市中遭受歧视,辛苦工作于繁重的苦力活中,蜗居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在夹缝中困难生存。 2、刻板印象在作祟。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根源于行为辩白的需要,或者源自被成为刻板印象的负性概念。①在大多数的城镇居民眼中,农民工干了城市里的重活、脏活、累活,这是城里人所干不了的,但他们对农民工地位的总体评价仍是中等偏下。农民工的刻板印象是刻苦耐劳、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差等。因此,在城市中的指导者更愿意把体力活交给农民工,把高科技的脑力活交给素质较高的城里人,即便两者因为后天条件的完善在某一方面的优良条件状况一样。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出现过农工与城镇居民在公交车上的位子分隔的现象,令人感慨万分。


因为对农民工〔成人〕的偏见,也会对他们的子女成长造成影响。大多数流动儿童随父母亲四处奔波,最终定居在异乡。他们远离了青山绿水,远离了乡间小径,他们面对八车道的马路却不知如何穿过,他们小小的手指数着城市高档写字楼的层数却怎么也数不清。他们每天在穿着光鲜亮丽的城市同龄人的异样目光中忍受嘲讽,感受到宏大的差距,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只好孤独地学习,;在爸妈的工作单位嘈杂的建筑工地上思念着远方的故土;也会偶然向父母抱怨教学环境的差劲以及命运的不公等。从小拥有高质量生活环境的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刻板印象是穿着肮脏的、性格内敛害怕的、学习成绩不出众的。因此时常会有学校里的小霸王欺负农工子女的现象发生。

三、偏见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影响 〔一〕农工方面。

假如农工在歧视气氛下,自己也认为自己地位较低,只能干苦力,没有好的前途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他会为他在城市中的打拼生活感到迷茫,对自己失去信心,增加自卑感永久存在的刻板印象一般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它如同凶猛的巨浪一点点吞噬着农工本来对将来充满希望的心,最终的生活也会按着偏见的形式而悲哀地固定下来。农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偏见犹如一把利刀刺在他们身上,刺入内心,在物质与精神上屡遭困苦与委屈。而民工孩子可能像之前的马加爵一样,因为过度自卑,进展敌意性与工具性攻击行为。

2、积极影响:促使农工的蜕变。

物极必反,当社会对农工的偏见越多,局部内心强大的农工会更加顽强拼搏,不顾视,努力工作,最终在城镇中照旧能获得骄人的成绩。 〔二〕城镇居民方面。

1、消极影响:加深城镇居民的自身地位优越感,增加自负感,不利于自身素质的主动进步。

2、积极影响:普遍的歧视现象唤起人们的同情心,改变城镇孩子的病态性格,促进更多关爱农工的活动顺利开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1e164d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