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了解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预习(字词、大意、背景)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立志 咏蛙 男儿立志出乡关, 独坐池塘如虎踞, 学不成名誓不还。 绿杨树下养精神。 埋骨何须桑梓地, 春来我不先开口, 人生何处不青山。 哪个虫儿敢作声。 齐读,体会其气势 《沁园春 雪》 齐背 回味其气势 引出《沁园春 长沙》 (二) 齐读课文,初步感知 正音:舸(ɡě) 怅(chàng) 寥(liáo) 遒(qiú)遏(è) 寥(liáo) 寥廓 寂寥 寥若晨星 寥寥无几 廖 (liào) 姓,如廖仲恺 蓼 (liǎo) 蓼兰 (三)自己诵读,体会情感 (四)集体讨论,欣赏全词 第一组思考题 问1:词的1、2段各有一个“领”字,分别是哪个字?各领起了哪几句? 问2:词的1、2段主要写了什么? 问3:全词的“词眼”是哪一句? 第二组思考题 问4:1段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的?哪些词用得好? 问5:读下面两组描写秋景的诗句,试着说说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1)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问6: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齐读上阕,体味情感,努力成诵。 第三组思考题 问7:1段中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问8:2段中哪两个字标志着诗人由眼前景转入了心中情? 问9:“同学少年”有何特点? 问10:“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齐读下阕,体味情感,努力成诵 (五)总结全文 独立寒秋——一代伟人英姿雄发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景中有情 情中显志 齐背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补充文学常识 1、什么是词? 最早的词本来指的是歌词,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后经过发展变化逐渐脱离音乐而独立,于是衍变为一种律化的长短句。所以,词又叫“长短句”,因为最初它是配合音乐而唱的,所以还叫 “曲子词”“曲子”或“朵曲子”。渊源于两汉乐府民歌,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2、词的词牌 跟诗不同,每一首词都有他特定的调名,这个调名就通称为 “词牌”,最初只是表明填词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等于这首词的题目,当然也就不体现这首词的内容,后来词和音乐脱节,词调就只规定“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段落、句数、字数、格律------) 3、词的题目 词的题目才真正代表着词的内容,是词就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 如:《沁园春•雪》 没有题目的就用第一句来区分。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词的分类 按字数: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分: 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2bba3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