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作第三十五讲:中国文字中的逻辑力

时间:2023-03-17 02:0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写作第三十五讲:中国文字中的逻辑力



当我们无法有效地去评判某一样东西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非什么”来进行界定,先把“不是的”、“不对的”、“不行的”去掉,不断的去除之后,留下来的那些内容可能就是答案了。



这也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从这一讲开始,要努力探讨一下中国文字中的逻辑力,虽然算是一个比较高冷的话题,但是我觉得会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重新认识到中文方块字的魅力所在; 二是重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审视二者之间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三是选择或者引导大家学到一种自己喜欢的认识到的文字陈述方式。



还是要从文字入手来说吧,中文的方块字是神奇的,最大特点在于:每一个字拥有一个或者多个的意义,即使是虚字,即使只是象声字,也各为完整,并各自独立。



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字自身的构成之中就显得富有逻辑。西方语言的构成单位是拼音符号文字,而拼音符号本身没有意义,因此,每一个单词必须在语法逻辑结构中建立起意义,如果没有逻辑,说话和相互表达意思就不可能进行。因此,西语语法结构严谨,语言思维模式讲究逻辑性。



从一个字一个单词到一篇文章的构成形式,无论中西方的文章都要走这样的一条路。而从字符基因中的差异,导致了中国文字/中式写作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正因为中国文字所包括的实际意义,所以在搭配之上的可能性是无穷的。




在某处所看到荀子《天论》的一段话:“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和很多古代文言文中表述方式一样,先比兴,而后切入实际要表达的事情。在荀子的言句中,从星辰日月,到四季,再到气候变迁,思维跳跃,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实到虚,跨度之大,想象丰富,排比工整,是典型的汉语思维方式。



构成中文文章的逻辑力来自于写作者的思考,从行文之间,句与句,段与段的关联里产生出来。所以,从某个层面上来看,中国文字逻辑力偏少。如何改善这一个部分呢?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7dfda1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