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咸英曲、烂漫音,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者:杨雪瑾 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11期 自14万年前现代智人开始迁徙、繁衍后,广袤的地球上便渐次地开始出现了各种文明。人类先在自身头脑中产生思想,再由思想聚合为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是为文化。而文化再进一步在历史中沉淀、凝聚,最终成为一个族群对待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等等的总和,是为文明。因为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分布的并不平均,因而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各种文明。可以说,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泱泱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便会获得不同的视角。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挑选何种学说作为自己统治基础的难题。要知道,我们的文明诞生于黄土与黄河之上,是典型的保守型农耕文明,关乎先民生存的最大问题就是有限的土地资源需要被更多的繁衍人口分割,所以族群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秦选择了法家学说,汉以降,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学说似乎毫无生存余地。但历史长河中偏偏有三个“黄金时代”,以道家思想治世,惊鸿一瞥般,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积淀。一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一是清初、中期的的康乾盛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唐初贞观之治。 因为李唐皇室拥有鲜卑血统,所以他们一方面更加心态开放,另一方面也需要为自己找一位汉人先祖,以使统治更加名正言顺。于是他们找到了李耳。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天下。有关贞观之治的政策和成就自是不必多谈,简单来说,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当时鼎盛之何?且小小举个例子,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 关于唐太宗在文化方面的政策历来也多为人所了解,譬如设馆兴学、开官修史、复兴文教、奖励学术、鼓励留学等等。我们就单以“诗”这个唐朝最外显的意象符号为代表,来谈谈贞观时期的文化。需知,文明发展的趋向是更加精巧繁复,越是原始的文明就越质朴包容,如同金字塔之塔基。文学亦是如此。纵观文学史,很容易看到绮丽繁冗和随后而来的复古运动。贞观时期恰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六朝文风绮靡,有宫廷化、贵族化的特点,短暂的隋朝不足以对此作出大的改变,一切都靠唐初的文人自己来探索了。 唐太宗率先在《帝京篇序》中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咸英”是指尧乐的《咸池》与帝喾乐的《六英》,是质朴与刚健的代名词,变烂漫之音,就是改变追求华丽艳俏的之风。一言以蔽之,复古。对唐诗而言,《帝京篇》及《序》有特殊的价值与影响。唐初诗人多数是隋朝旧人,当然是靡丽余绪不断。李世民有志于改变这种风气,《帝京篇》这组诗,就体现了他这一雅志。李世民虽然反对靡艳文风,力主改变齐梁以来重文不重质的艺术倾向,但他并不反对艺术形式的美,而是主张在尚质的同时关心文饰。唐太宗的这种文质兼美的文学思想,为唐诗追求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起到了先鞭作用,也为唐代文学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此,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物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上官仪属对工切和清丽婉转,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缘情体物,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初唐“四杰”卢骆王杨,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后有“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其诗作几乎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最后完成的。他们不仅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而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陈子昂在诗坛崭露头角时,他有别于当时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复归风雅,是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就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张若虚则以一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夜月》,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闻一多评价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成了吹向宫体诗的一阵清新的风,抹去了宫廷中的脂粉味,轉而把目光投向了亘古的夜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前有屈原问天,后有张若虚问月,当这个问题问出口时,遥远又漆黑的夜空仿佛传来了神秘的回答,以宇宙意识的形式流传到了后世,将宫体诗中的汲汲营营都冲淡了,也就是这首诗之后,迎来了盛唐之音。 一场盛唐之音的大戏即将开场,不仅仅是文化,政治、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迫不及待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充足准备,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以道家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之下。玄武门事变后,太宗急于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可,自然就和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有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征。道家的文化内核再不断被消磨,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盛世传哀音,一个黄金时代拉起了历史的帷幕。曾经的诗人或已沉寂,曾经的烂漫音和咸英曲或已湮没,但他们终究都积淀我们的文明中,成为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养料。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编辑/徐 ; 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ccb7a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