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鲁迅先生 作者: 阮小籍 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2年第7期 阮小籍 20世纪30年代一个阴冷飘雨的秋日,在上海北四川路一家日本人开办的书店——内山书店,一个酷爱读书的穷困青年,用一枚银元,从一个50岁上下的男人手里买了两本书:《铁流》和《毁灭》。 这两本书的定价分别是一块八和一块四,就是说,价值三块二的书只卖了一块钱。这似乎是一桩奇怪的买卖。买书者是因为对知识与光明的追求,卖书者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支持。青年人叫阿累,一个汽车售票员,而那个中年人就是鲁迅先生。四年后,即1936 年,鲁迅先生去世,阿累写下《一面》。 70年的岁月转瞬即逝, 如今已是21世纪。回首百年来的文学创作,人们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鲁迅先生那汪洋恣肆、折戟喋血的文字。在众多追忆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独独钟情于阿累的《一面》。面包与书哪个更重要? 不知道阿累在花光了“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后,如何挨过以后几天饥肠辘辘的日子。阿累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实在是舒服极了。一边吞咽干巴的馒头,一边将书摊上心仪已久的畅销书装进口袋,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是书生之清高,还是无以言表的悲哀?这种复杂的心态我不知该如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学青年如阿累者,那种爱书的心境一定是相通的。 鲁迅先生当时乃文坛泰斗,负责《奔流》、《朝花旬刊》、《拓荒者》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如白莽、许广平等。鲁迅对他们极尽关爱与理解,因为他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十之八九感觉灵敏,自尊心旺盛,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正是鲁迅先生无私高洁的人格,才使青年人乐意亲近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长。 白莽是幸运的,许广平是幸运的,阿累也是幸运的。反观时下文坛,不禁喟然感伤,今夜,想起了鲁迅先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0b047f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