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三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2-10-19 13:05: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文脉》读后感高三读后感1500

小轿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

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莫言无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率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讲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表示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两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组合而成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小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览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评论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本,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


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些则精神罢了。我文人不曾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浪潮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过日子一辈子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信念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金维曦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世界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用笔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爱情,或许需要有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工笔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我无意感慨,但眼看这时代,笔墨除了成为文档中字体一栏的固定一员,也并无太多用处,并不为大多数女孩子钟情。尽管联邦政府提倡学写毛笔字,学习这种笔墨,可是真正喜爱它,不将它看成一种无奈的任务,抑或是炫耀的长期资本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否认在萨德基人中,总有那么些钟情于笔墨的人们,但需要我们灌注情感、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笔法的笔墨,除了那些真正有底蕴、有阅历的人们,又还剩多少呢?

故而,我更为看重文字。

无论多少年过去,文字虽是人们表达、体现情感的主要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从国人出生地开始,由身边人引导;上学,又转变为平易近人和作文;工作,又演变成简言之论文的存在;再过几年,它又成为你抒发内心愁绪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就这样,文字成为证明国人生活阅历、文化内涵,抒发国人感性情感的几近唯一的方式。墨色端庄的方块字牢牢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内心,国人惯于用此表达,也钟情于用此表达。这种表达,往往成为中国历史上浩长文脉中所不可或缺中国的文化篇章——神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代、现代、当代的散文、新诗、小说等等。也正是因为这种表达,专于文字的表达,使得文字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文脉奠定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64fbcd6c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