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改情感育人 摘要:本文从情感教育入手,对于如何能使职专学生更好地乐学、好学,树立正确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全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作出了几方面的论述。 关键字:情感育人 兴趣 引导 烟台第一职业中专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总结出一整套符合科学规律的管理方法,把“成人、成才”教育落到实处,认真做到“招得进,教得好,送得出”,在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情感教育,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情感体验,全面育人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 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的时期,因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绝对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情感育人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每个人都有希望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地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们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中外许多教育家、学者都有关于情感教育的语言,如弗•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赞科夫也说过“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美国也在倡导情感教育。全美现已有700多所学校制定了旨在塑造学生心灵和充实学生头脑的“情感教育”计划。那么,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呢?对此,皮埃斯•布鲁斯南曾动情地说:“我要努力将我在生活中学到的那些东西交给我的学生。那就是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而骄傲,学会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理性的进一步扩张,情感、人性、价值观等的失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的异化、冷漠、迷失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高智商、低情商学生的大量存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降低,积极情感的普遍失落已经构成了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新瓶颈。这也是我们要开展这一课题的重要原因。 二、情感搭桥,激发兴趣 职专实践告诉我们,情感环境的创设和快乐施教是相互搭桥、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中应尽力创设好的情绪和情感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兴趣,就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既然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就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情感不仅是个体心灵的窗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情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学校和教师应该把情感的教育、情感的培养置于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成为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不认为一个安静的课堂,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的,一个好的老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气氛,时而是明快干净的讲述,时而是引人入胜的提问;有时是引经据典的剖析,有时是蜻蜓点水的一掠而过。老师的一种语言,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微妙的表情动作,都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至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三、情感引导,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每一个学生都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为职业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职专生道德意识弱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面对职业技术教育这样一种新兴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应对其教育方式特殊性引起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弱化,如何解决学生在面对社会用“有色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时的困惑,并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等等,我们用情感教育,因材施教,及时对学生做出引导。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循规蹈矩,那样会抹煞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弊端。在这方面,家长和老师起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及时教导,循循善诱,使他们避免走入误区。心理学家诺尔蒂生动地描述了教育与学生行为的关系: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学生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学生生活在欣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身的价值。很多职专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是学生考不上“名牌”高中的无奈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这种观念给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只有深深融到学生中间,用情去拨响他们心灵的琴弦,才能引起感情共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位教育专家在谈及新课程改革时,曾经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给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应该是“泥土”,而不是“园丁”。我们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自有其合理之处。而“泥土意识”则要求更高,它需要教师像泥土一样不断地供应花草树木所需的养料。文学的泥土,科学的泥土,关爱的泥土,坚强的泥土,感恩的泥土,总而言之,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什么,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教师就像泥土一样供应什么,学生的根就深扎在泥土之中! 深化教改、情感育人不是一句空话,其管理途径有很多,但无捷径,也无现成的模式,只有全校广大师生齐心协力,因校宜利,因人制宜,才能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在逐步的探索和研究中成熟和发展起来,开创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烟台第一职业中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b1d690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