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古诗词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作者:李莎 来源:《教师·下》2019年第03期 摘 要:古诗词教学,应用古诗词承载的文化内涵熏陶学生。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会情感,同时运用多种策略带领学生入情悟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研读磨句;对比赏析;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045-01 一、创设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汉语言文学讲究审美、感悟、体验、直觉。就这首《忆江南》而言,首先从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入手,通过个别读、轮读、师生对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于无痕中感受对偶的特点和妙处。同时,在反复诵读中,在柔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围绕“日、花、火”等意象展开想象,并连续地、完整地、有语文味地描述出来,将词句还原成画面——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朝阳映着江边欣然怒放的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碧波荡漾,一江春水那样绿,绿得像兰草。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当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明艳的画面,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词的情境也更浓郁了。他们通过自己的诵读把仿佛看到的、感受到的情景传达出来,于是,心中有象,由点到画,画面逐渐丰满,变得灵动美好。 二、咬文嚼字,在研读磨句中内化 这里的咬文嚼字绝非逐字逐句地去解释,而是觅词眼、品佳句。在课堂上挑起矛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明明是写景,为什么不说‘江南美’,而说‘江南好’呢?”那么《忆江南》蕴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朝花夕拾,离开江南十二年后,此时的诗人已经六十七岁,年迈多病,仕途失意,路途遥遥,要想回江南已是难再实现。于是他只能在洛阳香山脚下,深情地遥望江南,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究竟是什么使得诗人离开江南十二年之后还是“不能不忆江南”,乃至于要追问“何日更重游”,渴望“早晚复相逢”?如果仅是因为江南秀丽的风光,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充分,何况洛阳的景色和江南相比应该说各有千秋。在初步了解诗意之后,教师引入一些背景资料。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追问学生:“婴儿啼”是怎样啼?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渐渐明白,在白居易的心里,江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想念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曾经在江南度过的那些美好的岁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升华 教学《忆江南》如果纠结于绚丽的意象,止步于诗词表面所凸显的情感,对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缺乏深入挖掘,采用封闭而线性的教学模式,那么在课堂上很难组织起有价值的对话,更难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所以,当学生心中有了明艳的江南的画面,应将另外两首《忆江南》的词引入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与江南的情感渊源,感受诗人身在中原、心系江南的情感,以及诗人对美好的逝去岁月的无比眷念的人生感触,去和诗人一同回忆那个温暖的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追问学生:当把这三首词连在一起读的时候,我们发现,白居易怀念的仅仅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吗?还有什么?十二年,他无数次梦回江南,梦里有什么呢?当我们试着从“人”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文本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材料,而是有了人的感情,教学也就找到了突破口。 四、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模仿创造 在中国,《忆江南》这个词牌自此成为历代词人赞美各地山川及风土人情的首选,且多以“某地好”开头。在课堂中,当学生通过反复感悟和诵读,情感达到高潮时,让学生仿写《忆江南》,小诗人们诗兴大发,一首首文采斐然的词跃然纸上——“敦煌好,梵铃传四海。燕山大漠沙如雪,莫高洞壁彩胜薰。能不忆敦煌?”“桂阳好,景色宛若画。千山挺立恰天栅,万胡柔卧似绸缎。能不思桂阳?”“桂林好,情意剪不断。青山四面镜中台,碧水连天梦里画。能不忆桂林?”学生们在模仿中创造,学会了迁移运用。 其实,诗词读到最后应该成为学生整体素养的一种元素,而这种元素,随着岁月会放大,会增值,乃至在学生的世界观中都有古诗词的积淀。 参考文献: [1]朱红梅.蓦然回首,那“诗”却在灯火阑珊处——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意象还原[J].考试周刊,2015(20):42. [2]吴永梅.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B版),2014(7):13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33a74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