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行十,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六年,中讽谏主文科,授郑县(今陕西华县)尉,迁主簿。建中四年(783),又登拔萃科,为侍御史。官低位卑,抑郁不得志,先后从军朔方、鄜坊、邠宁、幽州等地,任职幕府,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写下了大量诗篇。元和元年(806),入朝为都官郎中,历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集贤学士,累迁太子右庶子、秘书监、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右散骑常侍。大(太)和元年(827),以礼部尚书致仕。年八十二卒。两《唐书》有传。李益身经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九朝,阅历丰富,诗名卓著。其诗题材广泛,尤以边塞诗著称,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李益《从军诗序》云:“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为诗诸体兼工,尤擅七绝。胡应麟谓“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内编》卷六)。现存诗一百六十余首,有《李益集》行世。 【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 。 不知何处吹芦管 [2]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回乐烽:一作“回乐峰”,指受降城附近的一个烽火高台。此二句乃互文见义,谓月光朗朗,照耀沙漠,沙、月皆皎洁清冷如同霜雪。 [2]芦管:乐器,截芦为之,与觱(bì)篥(lì)相似。白居易《追欢偶作》诗:“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姿。”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解读】 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中宗命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筑东、西、中三受降城,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距各四百余里,并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首尾呼应,巩固了唐朝北部边防。此当是西受降城,为大历间防御吐蕃的前线,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建中元年(780),诗人入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崔宁幕府,随崔宁巡行边地,此诗即作于当时。 诗作以清丽、洗练的笔触,先从视觉形象上创造出一幅满目凄清的塞上夜景,又从听觉形象上强化这夜景引起的绵绵乡思,再进一步塑造出士卒望乡的浮雕:月照沙漠,如霜似雪,是为有色;芦管忽起,其声悲切,是为有声;而有声有色之中,士卒难眠,起坐望乡。正犹如一座成功的浮雕,肃穆无言,而其情充塞天地。短短二十八字,而声、色、情并具,无怪乎胡应麟盛赞其为“中唐绝”之“冠”(《诗薮•内编》卷六)。且当时便“天下以为歌辞”(《旧唐书•李益传》),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da040e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