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xx先生说: “玩味一诗言代之致,非流连吟赏此诗之言不可;苟非其言,即无斯致。”吟赏姜夔的《扬州慢》一词,笔者就认为绝不能绕过词中言近旨远的语言以及创造了这种语言的丰富修辞方法和优美意境,因为正是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审美诱惑和审美深刻。 《扬州慢》是姜夔于淳熙年间路过扬州目睹扬州城的破落衰败有感而发的一首词,表达了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当一个多情的诗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蒿草中时百感交集,又怎能用浅近直白的语言道尽其中的婉曲?通过多样的修辞方法和丰富意境来言说不尽之思和难言之痛,当是一种巧妙的选择。 一、修辞xx (一)对比。主要体现在扬州城今衰昔盛之比较。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此地商贾云集,人烟辐辏,秦楼楚馆高耸,笙箫歌舞不断,十足一个富贵地,温柔乡。有人写道: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当时的扬州是如何的繁华。可是今天的扬州却是“尽荠麦青青”,“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虽不能说是化作了瓦砾场,也是无比的荒凉和萧条。对比中尽显故国荆榛遍地,狼奔豕突之状,诗人“不洒热泪也无由”啊! (二)倒装。“波心荡,冷月无声”,就是“冷月无声,波心荡”。这样写,不仅仅增强了词作的音乐美,更是鲜明地突出了月亮的独特性,从而写出了作者的无边伤感。 (三)拟人与移情。词中写到: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世说新语》云: 1 / 3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正是此意。无知无觉的树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就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样。物本无情,但人有情,此情转注外物,由他物发抒,既是拟人,也是移情。这时,虽没直言悲情,但目睹江山凋零,五内俱焚的痛楚,让人感同身受。 (四)用典。此词不露痕迹地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增加了诗歌意蕴的丰富和厚重。词中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诗句熔铸词中,天衣无缝而意味深长。 (五)通感与移就。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是以感觉的相通来作比,它可以使本体更加形象可感。如“喇叭声碎”(毛泽东词)就是。移就,就是词语移用。用于甲事物的词暂时用于乙事物。如“歌声酽酽的”,“酽酽”本指茶味浓重,可这儿用来写歌声,写出了歌声的余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在本词中,“冷月无声”一句“冷”字移用,整句通感,移用成就了通感的出奇制胜,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今日扬州城的死寂和冷清,无比地逼真传神。 (六)衬托。衬托是一种很常用的修辞方法,用得奇妙,往往可以使本无色彩的事物鲜活起来。本词成功地运用衬托手法,使扬州城今日的衰败冷落得到了非常强烈的凸现。用昔日的“春风十里”反衬今日的“尽荠麦青青”,用“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衬托“空”,都是那样的不露痕迹,自然天成,收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意境xx 优秀的诗歌常常具有优美的意境。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创造了一种幽邃深广的意境,显得格外典雅有致。 (一)虚实结合。本词开首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破空而来,从虚处落笔,让人思接千载,想象原来的扬州是多么的繁华,具有一字不可改易而启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功效。“春风十里”亦然。但是,紧接着,作者却以实写出之: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c9bf5b94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