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秋战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大家熟知的烛之武,晋文公,荆轲,百里奚,管仲,鲍叔牙,伍子胥等等都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李世民曾经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同学们随意挑选你所熟知的一位或几位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来源】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尖子班)试题 【答案解析】 以天下为己任 思绪纷飞,穿越千年的繁荣尘杂,我不由感叹:悠悠千载,汉霄苍茫。凝眸于古今中外的有志贤臣,无不胸怀于天下,感伤于史实。茌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翻开早已泛黄的页张,我试图寻找名流们宏图霸业后的哀伤,匆忙间,重拾起那份他们曾经担起的重担~以天下为己任。 汨罗江畔,冷风凄凌。屈原峨冠博带,踯躅于岸堤。你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满怀雄心壮志,救楚国于水火的衷心无人能了!悲兮,何兮?“哀民生之多艰”何等悲凉而又无奈的呼唤。到末如何?惟嗟叹那乱世天下的佞臣,感伤天下谁来执掌?你欲担起天下重任,却只能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史家绝唱,呐喊出历史的宣言。司马迁用其一生的躬行隽写了万事不朽的篇章。他抗起了沉重的笔杆,更担起了天下的重任。他决意要书写一段历史,担起前人从未有过的尝试。不是为了名留千古。残留于世的凄凉只为献于世界泛黄的纸张。他无怨亦无悔。用史记来昭示其对天下的职责。 噫噓唏!叹得千古流芳名句。满腹锦绣的李白,用一世的才华来傲视天下用自己的才能“济苍生”“安梨元”。对于天下的救济责任,你有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也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可风华一纸流沙,苍老却成为年华,!你还未血染沙场,却早被朝廷暗斗神伤。济天下的报负只能留在酌酒之后的嗞喈。举杯独醉,饮罢风雪,茫然又一年岁。 一身素衣,一把羽扇,勾勒出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孔明,躬耕于南阳的一介布衣,是什么让你躬身驱弛于乱世?三顾草庐的出山到底是对是错?你喃喃自语。兴复汉室,也许是应尽的职分吧。白帝托孤的信任使你接下了济天下的重任,还尤记“隆中之对”的宏图,可一切的重任最后还是担在你的肩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的忠诚和责任谁又能敌?抚琴长泣,无法兑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誓言。嗟叹自己一世英明,可笑却无济天下之命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毛泽东旧地重游,伫立于万山红遍的橘子洲头。怅寥廓。面对革命山河,绚丽的秋景,追忆昔日的战斗岁月。叹千秋功名,一世社稷,尽在胸中早有宏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豪迈的纵观天下形势。万世基业,建立中国。峥嵘乱世,负战场,又何妨! 悠悠小溪旁伫立着别墅。这是华盛顿的田园,是其在休憩时的归宿。他一直向往于无官一身轻的乐趣。可国家的明天需要他。八年的总统任职使一个新的国家站立。这位老人的肩上再也扛不住那济苍生的重任。告别权力的瞬间。他默默的回到了田园,但他的精神却万古流芳。将天下的重任独自撑起,成就了一个傲世的民族。 一场消黯,凝眸忆了谁?是忆了悲兮的屈原,忆了无悔的司马迁,忆了嗞喈的李白,忆了睿智的孔明,忆了豪放的毛泽东,忆了无私的华盛顿?终于为那一身功名后的战争覆了天下。荣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余叹名流的报负,回首遇了谁?天下之社稷,问苍穹,谁又能为己任?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本题中作文的要求是:请同学们随意挑选你所熟知的一位或几位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所以考生就要注意要求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中选择,并且要注意挖掘古代人物的优秀的品质。例如选择烛之武,考生可以从烛之武的劝谏的语言艺术上写起,将立意定位在:语言魅力胜过于强大的军队。再如选择写荆轲,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勇武、忠贞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等角度写起。考生也可以从其他的你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中选择写作的人物,比如屈原,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忠贞爱国、励精图治、清高多特等角度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总之,考生要选取自己熟悉的人物,在行文中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挖掘人物性格的现实意义,充分结合当下去反思古人所给自己的精神引领作用。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才能符合升格作文的要求。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句是:挑选你所熟知的一位或几位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考生要注意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联系自身实际,谈自身如何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1fe3cf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