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3-09-29 21:36: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学科,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其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应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定教师位置、确定学习目标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学习目标

现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目前信息技术课多采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发挥。

1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义

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独立的、能动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而且能够对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将大大促进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使之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实践领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其本身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的是主导作用,但这对教师的要求更,教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同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自主、能动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笔者上课时,每次上完一个知识点,就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改进,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以自信、自控、自我开发、自我评判为前提,而不是依靠外在强制。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全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这样,笔者将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的权威,将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也由接受知识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他们自己探究的过程。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操控权越来越大,“人灌”发生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可以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角色也随学生的转变而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认识中走出来。在教学中开展主体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 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方法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常课本首先出现的都是些理论性很强的内容、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第一节课就讲这些枯燥的知识,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大多数学生见过计算机,却没有亲自操作过的状况,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第一节就安排学生上机,介绍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外观组成,引导学生开机,利用游戏练习鼠标的使用方法,下节课再安排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




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笔者多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每一个新知识点都先引导学生创设一个任务,使学生从实际出发,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这样,学生接受的任务是开放性的,彻底摒弃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传递——接受”模式,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步应该怎么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从而完全恢复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无论任务的复杂程度如何,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这为学生留下巨大的自我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同时,因为每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不同,所以任务完成的途径不是惟一的。在教学中笔者大力提倡,给每位学生以表扬,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索,促进思维的发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独立性非常重要。独立操作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在上机操作,笔者总是提出问题,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操作,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

如指导学生运用Word设计板报时,笔者对照实例精讲内容,说明设计的原则,然后让学生动手设计一张节日贺卡或生日贺卡。在给出要求后,把时间留给学生,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 2.3 确定教师位置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习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才易达成。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习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2.4 确定学习目标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些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完成难易程度不一的任务,如学生学完指法后,熟练指法的正确率、速度要求就有所不同。 2.5 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成长

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内容,学生应该知道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去交流自己的观点和采取合适的行动。在开学初,笔者就将学生划分成一个个课




题小组。在划分时,笔者做到:1)小组采用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策略,但每一个课题小组内部要有合理的差异性,而全班的小组间要形成大体的均衡;2)建立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机制,任务、责任分明,角色分工合理,成果共享;3)注意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例如在学习制作统计图时,它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相对来说不易掌握。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兴趣自己组织小组,分工制作图表。学生在小组协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书籍、调查等来收集数据,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查找网络上的有关信息,使得综合性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不断重组,最后完成这一制作。当学生看到自己小组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统计图时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采取这样的方式上课不仅可以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学习气氛。这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间恰当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到知识的成功掌握,关系到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习惯的养成。而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激发起各个小组间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从而都顺利又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3 结束语

总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得到训练,在平等、安全的学习环境中个性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它超越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促使全体学生素质、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周克江,张子石.信息技术教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bbb81255270722192ef7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