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中介变量即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事物的理解。在学习中教师总是强调理解万岁,这种理念也是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分不开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1]。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而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要在研究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设计工作,把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两者恰当的结合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工作,而且可以促进教育工作的改革。 一、基本原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也不是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某种期待;学习者当前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他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当前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是受他本身的预期所引导的,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其代表理论有: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苛勒通过黑猩猩“接杆实验”和“叠箱实验”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即学习不是通过没目的的尝试或者偶然的成功,而是学习者通过对问题情境和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托尔曼主张,学习并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之间连接,而是对具有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有三种变量,即个体的需求、认知信念和行为空间。他设计了“白鼠位置实验”和“潜伏学习的实验”提出“认知地图”和“潜伏学习”的概念。布鲁纳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通过类目化的信息加工过程,形成认知结构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学习强调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在头脑中搜寻与新知识相联系的原有的知识,然后和新知识建立联系,“同化”新知识,扩充原有认知结构。 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中间变量,强调学习者本身的认知结构,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的刺激下,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他提出结构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在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机构前,必须知道怎样理解学科结构,即学习方法。他强调发现学习,即学习者主动地去寻找学习的方法去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呈现的知识。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主动去发现知识,然后把它转化为学习者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它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它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的态度。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学习者很难去发现他所学的所有知识,采取部分接受知识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分析学科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把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另外,学生主动地探究活动并不是准确无误的,它会伴随一些尝试错误,因此,相比较于接受学习,它比较费时费力。其次,对于那些解决问题时,耐性不足、积极性差的学生,此方法不太适合。最后,发现法并不适应于所有学科,只有那些逻辑性强的学科才更实用,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对于布鲁纳的发现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奥苏贝尔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应该是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他提出了“认知同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学习者是否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主要取决于他原有的知识。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正是通过这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6b9005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