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文本解读

时间:2022-03-28 01:59: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灰椋鸟》文本解读

作者:高盛军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第12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是根据护鸟烈士徐秀娟的日记改编的。虽然该篇课文不是出自名家,但其优美的文字、有序的段落结构以及生动流畅的句子形式同样是学

生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该篇课文进行解读。

一、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结构

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的意识。因此,在很多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师往往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文本的结构形式有很多,比如首尾呼应,事情发展顺序,或者过渡段落,等等。对于这篇课文来说其结构很明显,是采用传统的散文写作技巧,即一线串珠,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根特殊的线索贯串整篇课文。这根“线”,可以是物,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感情,具体内容可以不一样,关键是要能够体现文本的主题,能够反映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

对于这一课来说,其线索就是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对灰椋鸟的排斥,到内心对其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还穿插了对林间景色的渲染,还有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以及树林间的热闹,等等。虽然这些表面上看与线索无关,却是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拟出每一自然段的小标题,然后尝试用“线”穿起来。而这“线”就是文本主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变化过程,而且还对散文的传统写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读写迁移,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有层次分明的段落布局

阅读指向写作,最根本的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灰椋鸟》中值得练笔的点很多,如果全部练笔,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得不偿失。对此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结合学段目标以及学期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恰当选择一些点让学生进行练笔。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练习写段落,让段落句与句之间有层次,就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本文则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段落思路、层次以及结构上,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他们习作水平。

如第4自然段描写归林场面一共用了5句话,前4句是描写灰椋鸟群飞的样子,属于视觉,而第5句则是分层次描写灰椋鸟的声音,属于听觉。这里写作顺序就是从视觉到听觉。另外,再从描写方式来看,前3句是整体描写,第4句则属于局部描写,而第5句则是抒情联想描写。同样在第5自然段中也是这种结构,除了第1句是为了表示时间与做好铺垫外,其余都是按照从视觉到听觉,从整体到局部的层次进行安排。这种写作结构为学生借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有节奏和谐的句子形式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很多教师都喜欢扣住其关键词串联整个教学,其实对于读写结合来说,不仅仅是词语,其句子更是学生值得仿写的重点。而对于该文来说,句子的形式结构则是其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如“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与熟悉的伙伴会合”这样的句子,是对灰椋鸟归林时的叫声进行了联想描写。这里重点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且节奏整齐,音韵和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有助于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把握文本主题。

再如“树林内外……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这些句子,是对灰椋鸟闹林时鸣叫声音的描写。按照道理,灰椋鸟很多,有上万只,其声音应该是嘈杂的,但是在作者笔下,却变得富有韵律。


在这些句子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不仅强化了句子的语气,而且还让句子的感情色彩变得很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式,并且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体会,再通过仿写等形式进行实践,这样学生在语境中就能够更好地掌握其写法、修辞知识,有效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金湖县吕良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a888ca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