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促织”中的“挑”该怎么读──《夜书所见》教学有感 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在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篱落深深一灯明。)时,有学生问我:老师,挑促织的挑应该读哪个声调呀?当时我也愣住了,备课时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课文的注释讲:挑促织就是捉蟋蟀的意思。我随手翻了《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1、tiǎo ①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来:挑帘子。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灯芯,挑刺。③拨弄,引逗:挑衅,挑战。 2、tiāo ①用肩担着:挑水,挑担子。②挑、但的东西:挑着空挑子。③选,拣:挑错,挑毛病。 我把这两种读音的几个义项分别讲给学生听,并请他们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经过思考,孩子们举手了。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选择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灯芯,挑刺。这个意思,因为如果蛐蛐钻到洞里了就得用小木棍把它挖出来。但也少数学生不同意,但也不知道该怎么读。 我想,如果结合诗境来讲,应该读tiǎo,可是在tiǎo的义项里却没有捉这个意思。选择tiāo就更讲不通了。 挑促织应该怎么读呢?古代文献中是否有据可查呢? 最后,只好向我的师专文学老师王光福先生求救了。王教师经过思索,告诉我: 宋代词人张鎡在他的《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想必,孩子们晚上提灯捉蛐蛐时,尽管脚步轻轻,机敏的蛐蛐还是听到动静躲到洞里。用水灌洞而不出,那么就只好挖洞掘之。那么这个挑字,就是抠,挖之意,联系辞典里的解释,就与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的义项接近了。说得再简单点,就是捉了。 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同时心中又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当我把这个解释跟同学们讲述时,孩子们都同意我的观点──确切地说,应该是王老师的观点。虽然也曾经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脸红过,不过,总算有据可查地把问题解决了,心里还是十分惬意。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e8ac0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