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及物候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1 / 3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物候小知识 [植物物候] 受地形、气温、日照影响,植物物候在县内西北山地和东南丘陵平原地区不同,西北山地农作物播种、开花、收获期,树木发芽吐翠,花卉开放,都要比东南丘陵平原地区晚几天甚至半个月,而落叶乔木的凋落却要早几天。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民间还积累了丰富的植物物候谚语。兹择其要者辑录于此: 1、“黄荆叶子包得过一粒谷,桐子树叶子包得过一个蛋。”意为早稻该浸种了。 2、“桐子树开花,该浸一季晚稻种啦。” 3、“一白早,二白好,三白栽也好不栽也好。”意思是按三白草叶子的变化确定栽一季晚禾的时间。三白草,多年生草本,夏季开花,从花序下最下端一片叶起,有1-3片叶先后成白色。当白第一片叶子时,栽晚禾早了一点;当白第二片叶子时,正好栽晚禾;等到白第三片叶时,就太晚了,不栽为好。 4、“枫树发芽,净棍称爷。”净棍-苦汉。枫树发了芽,天气逐渐暖和,可以少穿衣服。 5、“枫树落叶,净棍落劫。”枫树落叶了,天气逐渐变冷,要挨冻了。 6、“桂花飘香,蛇虫不安。”天气渐渐冷起来了。 7、“毛粟开口,九月初头;毛粟纯黄,九月重阳。”意指毛粟黄熟,已到了农历九月重阳节。 8、“苦槠乌,十月初;苦槠颤,十月半。”苦槠成熟,已到农历十月初;苦槠 落地时,则是十月中旬了。 [动物物候] 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绝鸣、迁徒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县内常见的物候动物有: 大雁 冬来春去,可见飞经县境上空。 2 / 3 家燕 “清明”后始见,筑巢于屋檐或屋梁上,至“秋分”后离去。 布谷鸟 “清明”始鸣“割麦栽禾”,“立夏”后绝鸣。 白鹭 成排站着,涨大水的前兆。 乌鸦 成群惊飞,预示着大雪将降。 蝉 “小暑”始鸣,谚云:“唔唔须须(指蝉)叫,街上新米粜。”“秋分”绝 鸣。 飞白蚁 出洞飞走,预示着高温、高湿、低压、闷热难当,将降暴雨。 蚂蚁结队迁徒,将有雨降。 青蛙 “清明”前几天始鸣,“立冬”前绝鸣。 蛇 “惊蛰”出洞活动,“立冬”进洞冬眠。 蜻蜓 结群低暗淡,将降暴雨。 鱼鳅 在水面上打花,预示将有雨降。 [非生物物候] 民间流传的非生物物候谚语主要有: 1、枕头回潮,雨在明朝 2、炊烟塞灶,大雨将至。 3、家具发潮,有雨淋头。 4、云走东,雨不凶;云走南,水满塘;云走西,水产陂;云走北,晒死贼。 5、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6、霜重见晴天。 7、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8、雷公先唱歌,有雨冒几多。 9、春雾晴,夏雾雨,秋雾晒死鬼,冬雾多雪雨。 10、朝霞有雨晚霞晴。 11、懒龙(虹)降东,有雨不凶;懒龙降雨,大水产陂;懒龙降南,落雨不长;懒龙降北,冒雨磨墨。 12、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a81205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