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背景 写作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 例1:福建07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下首诗,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对“天地寂寥山雨歇”表情达意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错误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恬淡的心境。此以景抒情,文之情感抒发更含蓄更深沉 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诗写天地寂寥,实写自己心情寂寥。为何寂寥?因为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又遇妻儿被俘,家破人亡。 [正确答案]划线句改为: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痛楚心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错误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文章是在表达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但仅点至此,还未分析到位,因为作者写柳树,实则写自己的心境,是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有道: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可知,“寂寥”源自抱负难全,命运坎坷。 [正确答案]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关键词二:意象 意象是特定情感与思想的承载,有其独具的情感与思想内涵,鉴赏时,不忽视之。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错误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以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 [正确答案]表达诗人于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4:福建07年高考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诗句与注释,见上)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错误答案]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分析:诗歌最后两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一是表达自己的寂寥之情,还有对“修炼到梅花”的赞叹。梅花,是不畏严寒,孤傲独守的文化意象,可见作者以此承载生命追求的寄托。 [正确答案]加上一句:表现了诗人孤傲独步、坚贞自励的情怀。 关键词三:整体 “诗歌的解读,须从整体上把握情意特征”(潘新和语),不可对诗歌割裂分析。 例5:05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请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错误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分析:诗歌的状景或叙事或想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我们不能罔顾全诗的意境与情感,而割裂分析。“云间连榻”,“天上行杯”,不是简单地摹状写景,更是为抒情服务的。 [正确答案]加上一句:抒发作者遇难呈祥、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错误答案]“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分析:浮与动是写出了乘之舟上下波动,写出了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但诗歌是言情表意的,景色只是依托,是一种载体。 [正确答案]还应加上一句:衬托(或表达或暗示)出作者心情的愉悦与豪迈。 关键词四:结构 诗句在诗中不仅有抒情达意的功能,往往有其结构上起承或铺垫等的作用。 例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错误答案]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分析:写景是渲染氛围,也是衬托情感。但作为放在开头的景色,一定还有一个结构上的作用,离开结构功能,就景而写景,诗歌解读就肢解了。 [正确答案]补上一句:为下文情之抒发作铺垫。 例8:阅读下面下首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最末一句与前三句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错误答案]诗前三句均就叙事(乐声)抒情,最末一句则为说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 分析: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画面。此不仅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也许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绵长的韵味。 [正确答案]加上:为读者留置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是韵味绵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e5219c80eb6294dc886c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