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蚁族”形成的社会原因及缓解对策

时间:2023-05-01 16:2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蚁族”群体形成原因及缓解对策

****

*****学院****2007* 陕西** ****

【摘要】近年,“蚁族”作为又一代新生的弱势群体,引发了众多的社会争议:有人视“蚁族”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有人却说“蚁族”问题岂可轻视……文章通过对“蚁族”这一现象以及随之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深究了其形成的社会根源:高校扩招、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下降及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达到改善“蚁族”生活环境、重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心的目的。 【关键词】“蚁族” 形成原因 缓解对策



你可曾留意过蚂蚁这种小动物,它小到总让人忽视;那你可曾听说蚂蚁运大象的故事,其强大又是如此让人震惊。蚂蚁是膜翅目昆科虫。拥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它们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它们聚居而住,少则几十只,多至几万只。它们很渺小,幼卵只有0.5毫米,成蚁也仅有1~2厘米,[1]也正是因为如此之小使得有这样一句俗语“捏死**,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种群体竟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2009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正式出版了他历时2年实地考察出的这本《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在这本书中,他将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该群体高智、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是在中国的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校扩招、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下产生的。[2]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大都来自农村、怀揣梦想,希望能扎根于大城市,可现实只容得下他们聚居于繁华闹市的城中村中,他们的房子大都不足10平米,月收入均在1000-2000元,可它们仍相信: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需要向上的动力,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需要乐观的精神,“也许迷途的惆怅揪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3]

一、“蚁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他们经受着现实的考验:低廉的工资,极差的的生活环境,长期受压抑的精神状态,这些都可能甚至必然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1.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差,明显使得高考弃考现象严重。

据统计,2009高考报名人数约为 1020万名,比前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考毕业生没报名参加高考,当然这不能全归因于毕业生就业问题,但也决不能小看了毕

业生就业对其的影响。众所周知,过去,农村孩子为了“跳农门”,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抛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自0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的是大学生卖猪肉、扫厕所,在结合现实后父母为孩子选择了放弃高考[3]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象。我们对自己的高等教育失去信心,这又怎能不让“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

2.人才市场结构混乱:高低相争,人不能尽其才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迫于生计的条件下只能草草就业,使得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工作。这首先就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人不能尽其才。其次,这也抢了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饭碗,连锁反应使社会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剧。

3.“蚁族”可能引发的住房隐患和潜在的住房压力

“蚁族”长期滞留于大城市,迟迟不愿退居二三线城市,自然他们现在的住房问题,这也加剧了城中村的住房紧张,而这些城中村的房主往往只图个人利益,从不理会房基的坚实度,不断地加高:两层到三层,三层到五层,五层到七层„„一间房子隔了两间不够,再隔三间四间,在他们看来越多越好,什么房子的通风度、见光度这些全是次要„„恰恰是这些因素为城中村发展埋下了隐患;其次就是扎根于城市的愿景使得他们不断为之奋斗,或许五年或许十年甚或二十年,他们要买房于大城市,哪怕仅是一套40~50平米的房子。这无疑又给大城市的住房增加了不少潜在的压力。

4.引发社会不安全事件

心理专家表示,这些刚毕业的“蚁族”群体对自己的定位尚不够准确,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挫折,并可能因此产生诸如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长期生活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4]做出极端的个人行为,如,在网上任意发帖谩骂社会、煽动蚁族抗议社会不公、甚至犯罪行凶以泄个人之愤等。

二、分析“蚁族”形成的原因

现实已经容不了社会再去忽视和淡漠这个群体了,他们弱小,但同时也强大而且高智。任何东西一旦拥有智慧、懂得思考,那就可怕了!要想解决这个可敬又可怕的群体所产生的饿社会问题,就必须首先分析“蚁族”群体形成的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大量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就业压力沉重

大学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5]

扩招源于1999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扩招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以下我们来了解扩招后,中国近几年毕业生人数的变化:

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包括成教、自教、网络教育和留学)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毕业生人数(万)

611 559 495 413 340 280

同比上年增长(万) 52万(9.3% 64万(12.9% 82万(19.8% 73万(21.5% 60万(21.4% 62万(29.2%

1




2003 2002 2001 2000

212 145 115 107

67万(46.2% 30万(26.1% 8万(7.4%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即(2003年毕业生)人数高出02年毕业生总数达67万,同02年比增长了46.2万个百分点,近短短6年的时间人数竟增至611万,近乎是03年的3倍,而在这一届届的毕业生中,已经就业的和没就业的;就业环境好的,就业环境不好的,他们都敏捷地用高智来思忖着现实的竞争社会,默默地忍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给他们的痛苦。

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蜂拥至人才市场。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似乎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吸收这么多的毕业生,从而造就了一批批“蚁族”的产生。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思峰教授认为,“我国经济结构水平低,主要是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新增岗位初级化对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是很好,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量大,包括农民工和低学历者。一些较为稳定的国企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容量又不够,根本吸收不了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增长之快从以上数字可知,而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新增岗位数量却远远落后于这一数字。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始终在70%上下浮动,这就意味着每年仍有100多万的大学生不能在毕业后第一时间找到工作。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00多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雪上加霜的是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影响,直接导致非农就业减少1763万,其中服务业66万,制造业969万,[7]在这样一个狼多肉少的环境下,“蚁族”别无选择。

2.大学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现已就业的大学生中有80%的人专业不对口,也就是说大多数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基本没有应用到。有关数据显示,除了机电等少数行业外,会计、法律和广告等前些年热门的专业市场供求化的比例都在41以上,眼下很多过去属工农等专字头的学院和大学扩成了工、文、经(商)和行管洋洋门类都有的综合大学。[6]而这些新设置的专业且不谈其是否脱离了原院校的传统品牌优势,就学校就业来看,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少,似乎根本没有学校去考证。大学越来越商业化,增加专业,扩大招生,收取高昂的学费,完全忽视了对社会的需求,为了降低成本,高校在学科投入以缩再缩。中国的大学缺少的是一整套竞争淘汰机制和评价机制,在美、德等国,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每年都要淘汰一批,而我们办学,基本上都是只上不下,这并不是指将一些文科、历史学科等市场需求不高的学科全撤掉,而是可以将它们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科,在学生刚入学时接触这些知识,并且花上整整一到两学年来精通它们。早在06年陈平原教授在《中国大学百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学“有级别,没个性”,我们的大学不但没有立足于市场设置专业,更没有将学校特长凸显,一再的扩增,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样既不使用又无特色的专业,让大学生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呢?

3.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普遍下降

高校教育商业化、教学粗放式:基础课一般多设为大堂课,最少也有上百学生。大多数学生反映:老师讲的含含糊糊,我们听的浑浑噩噩,一学期结束了也不知道自己所学课程是什么;专业课还能好些,上课人数一般固定在40~50人,能看清老师长什么样,不像大堂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老师投入的讲课还稍稍能调动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仍有很多学生反映一年到头总感觉什么也没学到。

大学生人综合能力普遍下降主要得从学生、老师、高校三方面入手来分析原因:

1)大学生在从老师那里习得的理论知识是否能够真正地理解,能够认真地思考这些理论的现实意义,并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这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另外,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普遍下降。

2)高校师资是影响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关调查显示学校教材内容陈旧,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知识结构陈旧,授课政治化、空洞化,有些甚至仍停留在“老师台上独角戏,学生台下呼呼睡”的情况,学生若想掌握本专业的前沿性知识,还得通过上网、买书、进图书馆的方式;另一方面就是高校扩招后,大学师资力量缺少,很多刚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本科大学生转身一变又成了其他学校的大学讲师、助教。当然不能否认他们中有些毕业生能力确实很强,有能力去传道授业,但不乏其中也有些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课前课后频繁点名以保证学生上课出勤率,面对学生提问沉默许久,说“这个问题一句两句话也说不清,改天找机会我再给你解释解释”。这样的师资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呢?

3)高校扩招后,为了节约成本,设置专业大多不强调动手能力,很少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很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或很少有投入成本购买设备,并且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也相当有限,使得学生实操水平普遍偏低,这无疑又为“蚁族”加上了重重的一笔墨!

4.亚健康的状态

“蚁族”正处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期,高智让他们拥有了傲人的“试金石”“我是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脊梁,十年寒窗苦读,四年资产耗尽,现在„„该是我们打江山的时候了”„„“蚁族”大都拥有较高的完美主义人格倾向,自我期望过高,认为只要自己留在大城市,靠自己所学,努力拼搏——五年买车,十年买房,扎根在此——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些心里的出现基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他们的观念没能及时转变过来。

三、就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关的缓解措施

“蚁族”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是个人能左右的,他们——这个新生代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已成为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矛盾会随着大学扩招而不断凸显,同时这也是毕业生从走出校门到走进社会的必经阶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蚁族”现象,社会也应该给“蚁族”以适当的支持。

1.高校转型,大众教育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精英人才

在“蚁族”形成原因中,分析到大学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致一批批“蚁族”产生,所以高校转型迫在眉睫。高校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专业设置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就是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看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求的专业;同时也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满足学者个人需求。[7]很多学者认为高校教育不是产业教育,不应围着市场转,一味地追求就业,而将一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撤掉,那是对大学——知识传承的摇篮的抹杀。但是针对这些专业,同样是可以从另一视角来分析:第一,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都维持不了时,还谈何专业的“高贵”。第二,我们完全可以把像历史、哲学等这些文科基础类专业设为基础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时就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有学科特长的教师去教授这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3a057b551810a6f52486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