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之海盐腔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12-31 01:3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海盐腔的前世今生





海盐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因形成于浙江嘉兴海盐县而得名,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一,曾风靡全国,可惜后来被昆曲(昆山腔、昆腔)所替代,这在当今已经鲜为人知。

曾經,京剧被国人称之为国剧,而在三百年前徽班进京之前,是昆曲主导着舞台。如果要问昆曲之前是什么戏剧活跃于大江南北的舞台上?那就是海盐腔。明嘉靖年间(15221566),戏曲家魏良辅从海盐腔中吸取了大量优美的曲调,并加以改造,创制出脍炙人口的昆山腔。如今,昆曲作为中国百戏之祖,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按此溯源推论,海盐腔堪称是百戏之祖的先声。

海盐腔的创始者为元代戏曲家、海盐澉浦人杨梓(康惠)。杨氏家族亦官亦商,富甲宋、元、明三代,这为海盐腔的创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元代,北方杂剧与南方南曲戏文(南戏)并存,中叶以后,南戏逐渐流传至当时经济、文化仍然活跃的故都临安(杭州)。杨梓时在杭州路任总管,与散曲名家贯云石交好。贯云石寄寓西湖,所制乐府、散套,俊逸为当世之冠。本来就酷爱戏曲、且擅音律的杨梓经贯云石指点,便有意识地揣摩新声。之后,杨梓辞官返乡醉心创作。据传,行前,贯云石将自己所创的曲调都授予了杨梓。 在澉浦,杨梓组建起自己的家乐班子,并建起梳妆楼,安置姬妾、童仆学习演唱南北歌调,并排演他的新剧本。这在当时闻名一方。据王国维考证,杨梓有《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伏老》三种杂剧存世。

杨梓的家乐班子每日莺歌燕舞,演唱完毕,卸妆水倾入梳妆楼旁的水池,染得五光十色,人称胭脂湖。明诗人朱朴《题杨宣慰妆楼》云:罗绮香消镜匣收,碧山空对晚妆楼。楼前昨夜新秋月,犹学蛾眉翠黛愁。

杨氏家童擅长南北歌调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元姚桐寿《乐郊私语》)。所谓家法,也就是杨梓研制的新声。这种吸取了地方特色的全新声腔,原本只是杨梓家乐班加以演唱,没有多少年便在海盐流传开来,惹得周边的地区也纷纷效仿,可见普


及程度。杨梓家法唱腔,柔美婉折,人们将它称为海盐腔,而演唱这种海盐腔的艺人,被称为海盐子弟,闻名于两浙。明代时,海盐腔与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形成南戏最主要的地方流派。

明成化至万历年间(1465-1620),海盐腔进入全盛时期,大夫宴集,多用海盐戏文娱宾。间或用昆山腔,多属小唱,若用弋阳、余姚,则为不敬(清张牧《笠泽随笔》)。海盐腔不仅在南方称雄,在北方也颇受上层社会欢迎。反映明代广阔社会生活的小说《金瓶梅词话》多达六回记载有海盐子弟演出六个剧目的盛况,可以旁证。

海盐腔鼎盛的重要标志是,明戏曲家汤显祖用海盐腔创作了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据戏曲史料记载,海盐腔于嘉靖年间(1522-1565)由在浙江统兵抗倭的名将谭纶带到江西宜黄。谭纶酷爱戏曲,尤喜海盐腔,他命艺人在当地传授,还亲临排演现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为海盐腔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海盐腔属于定律型曲牌腔,即词有定律、腔有定格的南戏正声。汤显祖从浙江遂昌知县任上辞官回到临川(江西抚州),依曲谱按定律填写诗句曲词作四梦,并亲自指导宜黄班海盐腔艺人排练《牡丹亭》等。其代表作《牡丹亭》于万历二十七年春(1599)在新居玉茗堂首次演出,而《南柯记》《邯郸记》也在这里试演。

四梦影响深广且远,当年就有戏剧家沈璟等人将海盐腔《牡丹亭》改唱昆山腔。汤显祖得知后说: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在汤显祖看来,沈璟等人志趣不同如此岂能让昆山腔来演唱自己的作品呢?但当时的吴江派曲家,竟然用昆山腔的标准来衡量汤显祖的剧本,认为它不合音律。对此,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的汤显祖很是气愤,坚决反对别人将他的剧本改唱昆山腔。

当代的戏曲研究学者戴不凡、肖洪、叶长海等认为:汤显祖归临川后,所制剧本为情作使,劬于伎剧,常游于伶党之中。这伶党宜伶,宜伶所演唱的腔调,一不是弋阳腔,二不是宜黄腔,也不是昆山腔,而是海盐腔。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5f9fc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