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教学中吐字、咬字常见的问题与解决 作者:陈玉燕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23期 【摘要】声乐教学中,学生在演唱中咬字不清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地处江浙,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声乐中的吐字、咬字问题更是较为突出。歌唱家之所以能创造完美动人的声乐形象,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和语言的特有规律,运用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熟练的视唱技巧,以清晰、生动、优美的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表达生活情感的结果。因此,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掌握咬字和吐字的技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问。 【关键词】声乐教学吐字咬字 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的歌唱教学中,历来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问题,如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就曾对咬字与吐字做过深刻阐述。那么,从古至今,大家为何如此重视歌唱中的咬字与吐字呢?首先,歌唱教学的迫切要求,语言是构成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歌词的清晰对歌唱的表达起重要作用,所以咬字、吐字的清晰是歌唱者的必备条件。 就中国语言(汉语)来说,构成语言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三个因素合成的,即:声、韵、调。声——就是声母(音节开头的辅音);韵——就是韵母(声母后面的部分);调——就是字的声调(音节中具有区别作用的音高变化)。学生首先要分辨“四声”,即“阴、阳、上、去。”这是字音的高低升降。咬清“五音,”即“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这是字在口腔中的部分,吐正“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这是字在口腔中发音的着力点。辨明归韵,即“十三辙,”这是字的收韵归韵。做到了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就会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想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看法,字頭咬不准,有学生认为咬字头会影响声音圆润,因此不敢大胆的咬字,有的是嘴唇没劲,从而形成声包字或有声无字,吐字含糊不清。咬字、吐字不清或不准,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咬不准字头(声母不准),由于学生受自身方言的影响,如:h、f不分;n、l不分;zh、ch、sh与z、c、s不分等等。良好的咬字是以正确的字头为先导的,如果“出声”不正确,必然会影响到字义的准确,问题首先出在认识上,重视声音而忽视字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声母准确部位着力点训练: 1.出声时值要短。字头是自动起音,一般都是辅音,辅音是不能延长的,因此,要咬得敏捷利索、短而有力。如果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加重喉头的负担,声音传不出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8ee657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