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小说杂戏 宋代的滑稽戏虽然假托故事来讽刺时事,然而并不以表演故事为主,而是以所包含的意义为主。至于宋代的滑稽戏变为表演故事的戏剧,当时的小说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说的名称起始于汉代,《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汉书·艺文志》有“《虞初周说》九百四十四篇。”《虞初周说》的体例是怎么样的,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只有《魏略》(魏志·王粲传注引)记载:“临淄侯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此处的小说与俳优连用,属于“百戏”的诙谐调谑技艺。与后来小说的含义已经差别不大了。六朝时干宝、任昉、刘义庆等人都有写作小说,到了唐代,小说就很繁盛了。《太平广记》小说总集,确实集大成。但是在著述叙事上与宋代的小说没有想同之处。宋代的小说不以叙事为主,而是以讲故事和表演故事为主。灌园耐得翁《都城记胜》认为说话有四种:“一是小说,一是说经,一是参请,一是史书。”①《梦梁录》(卷二十)所记录的差不多。《武林旧事》(卷六)所记载的各色杂记艺人中,有写剧本并表演的书会,有演绎历史剧,有演说佛经荤经,有小说。然而《都城记胜》、《梦梁录》都说说书人能用很短时间内演绎一朝一代的故事,这样演史和小说自然成为同一类。这三本书所记载的事都是南渡以后的事,然而他们的源头都来自宋初。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宋仁宗时,街市上有能谈三国故事的人,有的采用他的演说加以修饰润色,做成皮影戏。”《东坡志林》(卷六):王彭曾说:“街坊巷子里有的小孩很顽皮,他们家里人很厌烦的时候就会给他们点钱让他们去坐在一起听从古代流传下的故事,至于说到三国的故事。”等等。《东京梦华录》(卷五)所记载的京城瓦肆技艺有霍四究说三分天下,尹常卖(大约是绰号,因其经常串街卖日常用品)讲《五代史》。到了南渡之后,有表演《复华篇》(大约是《福华编》,《梦梁录》记载有误为讹传。)和《中兴名将传》的记载在《梦梁录》里这都是演史一类的。有与历史故事无关的就称为小说。《梦梁录》说:“小说又叫银字儿,就像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迹、变泰等故事。”这体例与演史差不多相同。当今所流传的《五代平话》其实是演史遗留的作品,《宣和遗事》大概是小说遗留作品。这种说话,是以叙事实为主,与滑稽剧的直讲故事十分不同。这种说话兴盛发达的轨迹虽然大约与戏曲发展轨迹相同,然而后世戏剧的题目,大多从宋代说话取材,后代戏剧的结构也多模仿而作,所以说话对戏剧的发达兴盛作用很大。 至于和戏剧更相近的就是傀儡戏表演。傀儡起源于周秀,《列子》记录偃师刻木人的故事,在周穆王时,有的傀儡戏与寓言相关,所以说列子时已经有偃师刻木人的故事不是假的。《乐府杂录》认为傀儡戏起源于汉祖平成之围,这是说法没有根据。《通典》则说:“《窟礌子》作偶人来演戏,能歌能舞 本作为丧事用乐,汉末开始用于聚会。”这种说法来自于应邵的《风俗通》,所以汉代确实有傀儡戏。汉代傀儡戏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即使不能考证,然而六朝的时候傀儡戏已经能表演故事了。《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人问:“俗称傀儡戏为郭秃,是有什么典故出处吗?”回答说:“《风俗通》说所有姓郭的人都忌讳秃字,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秃头病的人,善于滑稽调笑,所以后人就制作了他的形象作傀儡,把它叫做郭秃。”唐代傀儡戏里的郭秃典故是出自此处,到宋代依然有郭秃这名称。唐代的傀儡戏也表演故事,《封氏闻见记》(卷六):“大历中期,太原节度使辛景云埋葬的日子各路节度使遣人修傀儡祭拜,范阳祭盘,最是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造“突厥斗将“像,靠机关动作像活的一样。祭祀之后,灵车想要路过,使者说:刻了一对,还没演完。又停下来,立了项羽和汉高祖聚会鸿门的像,很久才结束。”到了宋代傀儡戏达到最繁盛,种类最繁多,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种类(见《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梦梁录》说:“只要是傀儡戏,大多表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的故事话本,有的是讲史,有的作杂剧,有的像崖词,大概都是这样,多虚事,少事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等”这对戏剧的进步发展上,是不可能不留意的。 傀儡戏之外,像戏剧又不是戏剧的,还有影戏。这从宋代就开始有了。《事物纪原》(卷九):“宋朝仁宗时,街市上有人能讲三国事,有的人采用他讲的,加以修饰,作为影人,开始做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争影像。”《东京梦华录》所记载京城瓦肆伎艺,有影戏,有乔影戏。南宋最繁盛。《梦梁录》说:“有弄影戏的,元代汴京刚开始用白纸雕刻,后来人们制作精巧,用羊皮雕刻外形,用彩色做装饰,不会被损坏,这种影戏的话本和讲史书的人大概相同,大抵上真假参半。公良忠实的雕刻成正直的模样,奸邪的雕刻成丑样子,大概也是在其中寄于褒贬的意义。”然而,影戏专门表演故事,与傀儡戏相同。这一样有助于戏剧的进步。 宋代的小说,傀儡戏,影戏都是以表演故事为主。小说只用口表演,傀儡,影戏则用形象来表演,然而都不是人演的,用人表演的,戏剧之外,还有很多种,也是戏剧的支流,而不可以不留意。 三教《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即有贫困的三教人,那一把火,装作妇人神鬼,敲锣击鼓,挨家挨户讨钱,俗称为打夜胡。” 讶鼓《续墨客挥犀》(卷七)“王子淳刚平定熙河时,边陲宁静,讲武的闲暇,于是教军士做讶鼓戏,几年之间就繁盛于世间。讶鼓戏举动舞装的样子和优人唱词都是王子淳刚开始制定的。有的人说:‘子淳刚开始和西人对阵,还没打仗,子淳就命令军队百余人,装成讶鼓队伍,绕出军队前面,虏人见了都惊愕呆住,于是起兵奋力攻击,打败了敌人。”《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又说:“像舞讶鼓戏,里面的男人女人僧人道人,杂色角色什么都有,但都是假的。” 舞队《武林旧事》(卷二)所列举的舞队全部与前两种相似。如今列举名目如下: 其中,装作各种人物,有的有故事。之所以和戏剧不同的,则是演戏剧有固定的场所,这些表演则是巡回表演。然而后来的戏名曲名里多用这些表演里的名目,所以可以知道这些表演方式和戏剧并不是毫无关系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d8cc45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