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恩格斯早期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作者:张桂静 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16期 摘 要:本文主要对恩格斯早期经济思想作介绍和评析。从总体上说,恩格斯早期经济思想主要是指1839年到1844年,恩格斯和马克思两人合作以前这段时期的思想。对恩格斯早期经济思想进行梳理和探讨是有启迪意义的,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事实出发,更加明确恩格斯应有的地位和独立的哲学地位。 关键词:恩格斯;早期经济思想;研究动态;文献评析;研究意义 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也是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协作完成者。在这段时间里,恩格斯先后写下了《乌培河谷来信》《评亚历山大·荣克的“德国现代文学讲义”》《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等著作。特别是1842年冬,恩格斯根据父亲的安排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公司”工作之后,目睹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和工业生产及阶级矛盾,考察工人们艰辛工作和苦难生活,参加各种工人集会,并开始了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因此,恩格斯的早期经济思想主要集中于他到英国之后所写的著作中。尤其是他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更是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第一篇文献。 1.国外研究动态 (1)国外西方“马克思学”恩格斯研究阶段。在恩格斯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恩格斯研究只是“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附属物,没有专著来进行教科书式、规范的表述,而主要是出现在争辩学者相互的论战性著作中,学者的普遍主张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思想不存在根本性差异。根据张亮教授在 《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探究:一个批判的评价》一文中分析,20世纪下半叶,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70~1980年、1981~1991年、1992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作为“恩格斯研究”的第一个阶段,研究不够深入,但是研究恩格斯的专著较以前明显增多,并且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结论。接下来的10年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西方学者仍坚持“对立论”,但稍有理性的主张从文献中对马恩两人之间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整理,取得的成果表现为和“对立论”不一样的声音开始出现。1992年至今,属于第三阶段。随着冷战的结束,政治格局的变化对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致论”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 (2)国外对恩格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国外,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一股早期马克思发现、研究而试图找出一个别样的马克思,并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的思潮之后,又有一些人开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始了对早期恩格斯的挖掘,跟前者一样,也要找出一个既与马克思主义对立,又迥然不同于早期马克思的所谓早期恩格斯。最早系统地制造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是保尔·巴尔特。俄国“民粹派”人物切尔诺夫在1907年出版的《哲学和社会学论文集》中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思想完全不同,说恩格斯所代表的是最粗陋的唯物主义的独断主义。 2.国内研究动态及其内容 总体上说,我国学界对恩格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西方“马克思学”中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研究;关于恩格斯经济思想的研究;关于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贡献的研究等。我国学者关于恩格斯经济思想研究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1985年,商德文、李善明等人在恩格斯逝世90周年时候,编著《恩格斯经济思想研究》一书,该书较全面地阐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卓越贡献。阐明了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阶段的特殊作用。著作还论述了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创立阶段参加创作和编纂《资本论》的活动和理论贡献,以及恩格斯晚年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经济论证。 3.文献评析 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改变了传统的“马克思—恩格斯”考察顺序, 把恩格斯置于研究的首要位置,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盲目“看马不见恩”的研究传统和“马克思是天才,恩格斯是能手”的传统观点,推动学界深入研究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思想观点、理论成就和学术影响, 有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研究的视界。 4.恩格斯早期经济思想对于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具体而言,对于我国发展新型经济模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协调经济发展,通过规模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都有积极作用。尽管恩格斯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没有指出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却为后来的马克思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所以它同样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当时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吴德慧.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06).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a003a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