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伯远帖》及其鉴赏 0080275 方军 《伯远帖》 晋 王珣。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这是晋 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 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卷前引首有乾隆御 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 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 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 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绿”三玺。又御识:“乾 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 识”,钤“干”、“隆”二玺。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 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 屋御识”,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 潜书“三希堂歌”。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 钤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 殿鉴藏宝”诸玺。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之印”。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 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 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 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 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1911年 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 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 《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伯远帖》行书纸本, 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 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 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 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 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 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 “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晋书·成帝纪>俗话说“书 宗魏晋”即是说学习书法,魏晋的法帖做范本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当时东晋掌权的土族大都 “世尚老庄,莫肯用心儒训”(<晋书·成帝纪>),这种崇尚自由、不拘儒学的思想使这个时代成 为艺术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空前活跃,不蹈前规,在行书领域达到了书 法史上的最高峰。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墨宝真本一一散失,我们今天看到的能代表魏晋书 风的作品,大都是后人的摹本,而《伯远帖》便是流传下来弥足珍贵的真迹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4f511ca76e58fafab003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