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外 国 语 学 院 二 0 一二 年 一 月 论文题目 On Holden’s Lonelines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对五六十年代美国现状的深刻反映,主人公霍尔顿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典型代表,彷徨沮丧、厌恶社会现实,同时他们也是被社会所不能接纳的垮掉的人,具有鲜明的孤独性。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阐述主人公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的孤独特征的表现,并探究这种孤独性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研究,本文有助于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其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使读者更清楚的理解五十年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及作者创作霍尔顿这一形象的意图。 国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 品价值、意义的探索:如李征戎的《逃逸与反叛》(《外国文学研究》),潘丽、张碧竹的《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等。2、关于作品主题的思考:有张欲晓的《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蔡红梅、方军的《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及存在的方式探询》(《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等。3、关于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分析: 如陈辉、王万兵的《美国50年代的学生叛逆形象》(《甘肃社会科学》),罗世平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等。4、语言特色分析:有程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外国文学评论》)等。5、象征、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研究:有水彩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张桂霞的有的采用心理分析理论分析人物心理,如罗世的《精神病症情结透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如戴维·史蒂文森评论说:“这部小说是这个男孩对这个世界的评论,既幽默又苦涩。他试图重新找到自我,并希望浪迹于这个都市,度过一个迷惘而又带有悲剧色彩、并且是狂乱的周末。”评论家查尔斯·凯格认为“这部小说可以读作是霍尔顿寻求与周围人们可沟通的一个过程。主人公第一人称、事后回忆式的叙述表明他的探求是成功的。”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深刻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德国学者汉斯·彭纳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着力剖析了霍尔顿的孤独。他认为霍尔顿心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由阿克莱斯特拉德莱塔以及妓女孙妮等人所代表的丑陋世界,另一个则是由弟弟艾里、妹妹菲比以及修女等人所代表的纯洁、美好世界,霍尔顿因为发现后一种世界的日渐消失而感到孤独。 1. 主人公霍尔顿的孤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 导致霍尔顿孤独性因素有哪些; 3. 主人公的孤独性如何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三方面来考察主人公孤独性的表现。 其次,通过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自身性格特点及价值观念的冲突探究霍尔顿孤独性形成的原因。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 2011.11~2012.1.7 与论文指导老师初次见面,并根据老师要求指导,搜集信息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修改完善论文题目,撰写论文大纲。 2012.1.8~2012.1.14 在搜集资料、相关文献及论文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研究步骤及规划告。 2012.1.15~2012.4.25 阅读相关资料及文献,根据论文老师指导,修改完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 2012.4.26~2012.5.7 依据老师指导,根据文献及相关资料信息,交论文第二稿。 2012.5.8~2012.5.21 依据老师指导,反复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第三稿。 2012.5.21~2012.5.24 论文定稿,并接受指导老师的最终检查工作。 2012.5.25~2012.5.29 反复阅读研究论文,准备论文答辩,以及完成论文所需的其他后续工作。 Blythe, Hal, and Charlie Sweet. “The Caulfield Family of Writer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Notes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32 (2002): 6-7. Lundquist, James. “Against Obscenity.” Holden Caulfield.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0. 114-131. Matuz, Roger, ed.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V01.55.Detroit & London:Gale Research Inc., 1989. McQuade, Molly. “Holden, Only Older.” Booklist Nov. 1999: 604-605. Salinger, J. D.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oston: Little, Brown, 1991. Trowbridge, Clinton W.“Hamlet and Holden.” The English Journal 01 (1968): 26-29. Weinberg, Helen. “J. D. Salinger’s Holden and Seymour and the Spiritual Activist Hero.” J. D. Salinger.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 参考文献目录63-79. Whitfield, Stephen. “Cherished and Cursed: Toward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70.4 (1997): 567-600. Woodard, Charles R. “The Archetype of the Fall.” College English Jan. 1967: 576-580. 罗世平. 精神病症情结透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 1996年第3期. 第27—32页. 潘翠琼、肖依虎. 守望精神净土、追寻精神家园.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J]. 2001年第4期. 第37—39页. 严志军. 麦田里的守望者: 文化代码的解域与归域. 外国文学研究[J].1999年第2期. 第23—26页. 赵恩鹏飞. 成长叛逆与精神守望. 海外英语[J]. 2010年第1期. 第134—135页. 左广艳. 从象征角度看霍尔顿的成长. 安徽文学[J]. 2010年第6期. 第16—17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b3222e0722192e4536f6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