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罪》有感 读《心理罪》有感 【篇一】心理罪读后感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更能引发思考荡涤人们的心灵。在《心理罪》这部作品中方木的导师乔允平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给主人公和读者诠释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以高贵的灵魂和对专业应有的敬畏与责任,随时可以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作者语)通过这部作品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同样优秀的犯罪心理画像者会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让我们扪心自问对所从事的专业是否满怀着敬畏与责任?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应该退缩还是选择坚强? 非常高兴能够看到雷米老师的作品出版,每当看到这本书都能想到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里的每一次讨论的热烈场面,希望看到雷米老师更多的作品问世,创作出中国本土的推理侦探系列作品,为原创推理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吧! 【篇二】心理罪读后感 盛情难却,拿来读完。只是心情之失落,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白白浪费几个小时,何苦来?却还是决定写上几行字,作为曾经因为这本书不愉快的见证。 个人空虚实在与生活本身无关。世界之大或者世界之小,不同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叹。每天都有故事,“无巧不成书”,果真如此。 - 1 - 前两天公司搬家,两边货梯同时坏掉,想不记住都难。而当好多朋友在闲余时间沉迷于“张三丰与雅典娜的爱情故事”时,实在无语。今晨新闻,阿富汗又有恶意**事件,四十余人死亡。现实苦难尚且承受不起,何苦去享受那虚构的恐惧? 我猜这些人是在躲避什么吧。现实太苦,生命难以承受;而书中人物之难,总是与己无关。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做得,而将自己想象成书中主角,却是件极其便宜之事。比如这本《心理罪》中的方木。案情推理,智力与天赋缺一不可。做警察还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便足矣;而做侦探,若无想象及丰富知识,却是不大可能。天才方木如何修得正果,不得而知,我只能说,角色设置之单薄,着实让人不悦。 社会价值或者审美价值,总需一样,我们才能给予相应认可。如王安忆之《长恨歌》,虽文字拖沓繁冗,却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述说了一个时代的大背景;或如张爱玲之随笔,社会意义不大,文字之精巧,也令人叹为观止。而此书,无论从结构、文字还是情节上,总是让人有些不耐烦。 这本书试图通过不同案例来塑造方木这个“天才侦探”,也试图在整本书的叙述中穿插一些过往,来解释我们所需要弄明白的问题。但是这些flash-back,太隐讳且不精彩,我看不出回放的情节与整本书的节奏有什么关联。作者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功力明显不够。这里有人被害,那里有人被害,孤孤单单的案件之间没有什么交叉,而方木神通广大,却总能因为小小的线索找到罪犯——这些线索是我们读不到的。作者自娱自乐,倒也有些意思。此类小说,本就应以冷静 - 2 - 的笔触刻画残酷。画面感我们着实需要,而作者更应该做到的是通过对画面的描述形成一种紧张的氛围。“自己吓自己”,才是悬疑小说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只需要一些血淋淋的场面,只需要到网上搜索“谋杀”二字即可,满眼的血污,岂不比这些字的冲击力来的'大些?于是,寻找刺激的没了刺激,想玩一玩推理游戏的,没了机会。空留余恨。 杀人似乎在这里成了好简单的一件事,生命脆弱与生命顽强本来就是相对;虚假的死亡在我们看来算不得什么,而许多人的杀人动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今天还读到弗洛伊德对茨威格的影响,童年经历对人的成长着实重要。阴影总难消除,可是究竟应该怪谁,而又能怪的了谁?《陀枪师姐》或《布鲁克斯先生》中为我们展示的“天生杀人狂”已经不再新鲜,又有多少人能接受“杀人为乐”?对不起,我今天心情不好,我能杀了你吗? 许多故事串联一起,那个罪犯隐藏好深。我总觉得那人有些无辜,本来没什么他的情节,最后却被抓出来褒贬一番。哭笑不得。故事的结尾也并不明确,似乎还要有续集,但我绝对不会再去浪费另外的几个小时,倦了。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8512f186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a.html